要说现在这个电动化、智能化的汽车行业变局,一时间让不少老牌车企都一下子慌了手脚。不管是老百姓买车的时候纠结“买新势力还是买传统品牌”,还是企业老板思考“到底能不能继续原有路子”,大家心里都有个问号:到底谁能赢得未来?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一天两天的了,而各种高峰会、趋势榜单也数不胜数。今年毕马威中国汽车行业峰会上,直接甩出“十大趋势”,就跟给行业划重点一样。但划归划,重点能不能落地,还是得看怎么出招。
东风汽车这个名字,说实话,中国人都不陌生,尤其是有点年纪的。要军工有军工,要家用有家用,底子很厚。但在新能源车一片红海的时候,底子再厚其实也得跟得上时代变化,要不然就只能眼睁睁看人家新势力抢风头。究竟老牌车企怎么破局?东风交的答卷挺有意思——和华为深度捆绑。你说这是不是“懂车的找懂科技的”,强强联合。
看到东风和华为董事长喝茶聊天的照片,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倆公司能"擦出啥火花"?先不说别的,东风正好借着毕马威十大趋势里的“智能化深度渗透、产业链数字化、用户共创生态”等新名词,直接开始布局。关键节点,这哥俩签署了新的战略协议,把合作提档升级。看明白了,这次和华为合作不只是买技术、装个Logo那么简单,而是一条龙打通研发、制造、销售、服务。
东风旗下的奕派科技,承担了这回合作的主力。其首款和华为联手打造的车型,不但用上了华为最牛的乾崑智驾技术,还把智能座舱、AI应用等“黑科技”都塞进去了,又不忘自己的央企品质底气。这种“里里外外都升级”的玩法,恰好对上了趋势榜里的“技术融合与品质升级”。想问一句:是不是以后买车就得看它是不是有‘华为芯’了?
从趋势响应到落地执行,东风和华为真不是嘴上说说。DH项目,就是双方合作的集大成者。产品定义、研发体系、销售渠道,各个环节都做了深度融合。从共创渠道到新公司成立,从智能驾驶到智能座舱,从实验室揭牌到高温极端测试,再到启动专项招聘——一步一步,把智能化、数字化做得梳理的挺明白。让我想起大学时老师常说那句:“有条理才有未来。”咱们东风这波操作,其实就是把智能化嚷嚷成每个细节的实际动作。这种全链条覆盖、全环节打通,说实话,比很多造车新势力更强,因为人家有完整的体系做底座。
另外,华为的优势也不是盖的。ICT出身,移动设备、云计算、大数据一路走来,咱们的麒麟芯片、鸿蒙系统早就是科技圈的顶流。这次与东风合作,好像又把“手机的聪明劲都装到了汽车里”,开启了真正的智慧出行。数据摆在那,乾崑智驾用户数一年就突破了50万,智驾总里程干到14亿公里,“实打实的能跑能用”。
试问一句:这年头买电动智能车,大家到底看中啥?是品牌,是技术,还是那份安心?如果以前买的是“不出毛病”,现在肯定得多加一项“智能体验要爽”。东风岚图梦想家、奕派新品,正是把这些新势力口中“黑科技”变成了行业标配。更牛的是,人家不仅跑通城市,云南火焰山都去检验了一把——70℃的环境里,照样智能驾驶。谁再说国内新能源只能跑好路,估计得多看几眼这个自信满满的表现。
在整合技术的同时,东风还玩起了“用户共创”套路。组织KOC调研品鉴会,让用户直接参与产品定义,这做法跟当年互联网大厂的“用户调研迭代”一个路数。新车上市之前,每个细节用户都有话语权,用数据和体验给反馈。你说这样的产品不接地气谁信,别忘了“共创”两个字,现在已经不再是忽悠,而是真对着用户在干活。
说到底,东风的转型还能走得这么顺,其实关键还是“不固步自封,敢用外脑”。很多老品牌喜欢说“我们有底蕴,不怕新势力”,但实际情况是底蕴再深,技术断代就会被淘汰。东风的选择很简单:既不放弃自己的制造优势,也不把自己包裹成“老炮”,主动走出去和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深度协同。当年岚图首款搭载乾崑智驾的MPV一上市就卖爆给大家看;现在奕派继续加码,还把圈子从座舱延展到车控、智能驾驶,甚至AI应用。每一步都按着趋势来的,这不是拍脑门决策,而是用实绩回应市场,把“造车底蕴+科技赋能”这事做到极致。
这种战略合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外合资,也不是简单技术采购,完全是“你帮我灵魂升级,我帮你落地生花”。说到这里,很多行业老兵其实都明白一个道理,未来汽车不是单纯比机械、比性能,而是“软件与硬件的整体爆发,比谁对用户更懂、更近、更能共创”。东风和华为的组合,属于一次破局和试范,能不能给中国汽车行业带来新的模式参考?
到头来,东风这路怎么走都不像是拍脑袋。而且你去看这两年东风的品牌进化,新品上市节奏,基本都是市场在先,技术为王,然后用户共鸣。这种模式,与其说是“老牌车企在转型”,不如说是找到了正确的升级路径。在全行业都在讲“新能源赛道不能输”的年代,如果东风的这一套“底蕴新生,科技赋能”能跑通,说不定会给其他传统品牌一点启发和勇气。
当然问题还是有:强强联手会不会有摩擦?科技赋能是不是就等于万事解决?这些问题只有时间能回答。但至少目前从联合创新实验室到极端环境测试,再到真实用户决策影响,东风和华为这回合作已不仅仅是新闻标题,而是真正成了市场和行业未来的一块“试金石”。
最后,我还是那个设问:面向智能汽车新时代,老牌车企应不应该主动破圈?和科技巨头深度绑定能成就几家?用户能不能真正得到自己想要的“智驾体验”?谁能在这场行业风暴里笑到最后?东风这张答卷,或许不是唯一解,但肯定是当下最值得关注的那一种。底蕴与创新,大厂与新秀,如何合力创造中国智造的新高地,还是要用行动和时间去验证。
也许等几年后再回看今天,你会发现那些敢于主动改变、敢于拉上科技外援的老牌公司,才是真正翻开了行业的新篇章。而那些只抱着过去的成绩单的企业,注定会在浪潮中被拍在沙滩上。历史,总是会给有执行力的人留下名字。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