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中国一汽否认收购零跑汽车10%股权,那合作还可能加深吗?

又是一场“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闹剧。

此前,一则“中国一汽计划收购零跑汽车约10%股份并推进成为战略股东”的消息在网络引发热议,并据网传“知情人士”透露,相关方案已在一汽内部部门流转推进。

然而,在8月20日晚,消息迎来反转。

中国一汽官方明确回应称“该信息不实”;截至发稿,零跑汽车暂未对此作出公开表态。

尽管此次入股传闻被证伪,中国一汽与零跑汽车的合作早有深厚根基,那么二者还有希望像本次事件所说类似的加深合作吗?我们展开来看看。

辟谣!中国一汽否认收购零跑汽车10%股权,那合作还可能加深吗?-有驾

合作回顾,反响很好

回答是否有希望加速合作之前,我们先来回看之前二者的合作。

此次看似“跨次元”的牵手,本质是新势力与传统车企基于自身需求的精准匹配,堪称“技术反哺+资源互补”的典型案例。

早在2025年3月3日,双方便在长春正式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明确了两大合作方向:

其一为技术研发协同,双方将整合各自在新能源领域的核心技术积累,联合开发新能源乘用车及关键零部件,通过技术融合提升产品竞争力;

其二为资本合作探索,双方将进一步研讨深化资本层面合作的可行性,以实现全产业链资源的协同整合。

辟谣!中国一汽否认收购零跑汽车10%股权,那合作还可能加深吗?-有驾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零跑汽车再度强调:“与一汽的合作正按计划顺利推进,未来也将持续探索资本合作的更多可能性。”这番表态不仅印证了合作的实质性进展,也为双方关系注入了更多确定性。

辟谣!中国一汽否认收购零跑汽车10%股权,那合作还可能加深吗?-有驾

优势互补,有望“加深合作”

深挖二者的优势劣汰,其实咱们能也能看出来不少二者有望加深合作意愿的动机。

从中国一汽角度看,尽管其拥有红旗、奔腾燃油车品牌,且在固态电池、智能座舱等领域积累了技术储备,但2024年新能源销量仅19万辆的成绩,也暴露出其在新能源转型进程存在一定的短板,因此如何将技术储备转化为市场认可的爆款产品,成为其转型的关键挑战。

辟谣!中国一汽否认收购零跑汽车10%股权,那合作还可能加深吗?-有驾

反观零跑汽车,凭借全域自研的四叶草电子架构和极致的成本控制能力(被业内称为“抠厂”模式),已在2024年实现25万+辆的年销量,更在四季度率先实现单季盈利,成为新势力中罕见的“技术盈利双优生”。

不过,相对于一汽,零跑的短板同样突出:更大体量规模供应链议价能力较弱、政策资源相对匮乏、海外渠道近几年才开始依靠亚特兰蒂斯,没有一汽那么广泛和扎实,这些短板若仅凭自身难以快速突破。

更深层的行业背景是,传统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常陷入“大象转身难”的困境,组织架构僵化、决策链条冗长,难以匹配新势力“快速迭代”的竞争节奏。

而零跑的“轻资产、强技术”模式,为新势力与传统车企的合作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技术输出而非资本绑定,既能保留零跑的品牌独立性,又能帮助一汽快速补上“技术商品化”短板,避免重蹈华为“深度绑定”模式可能引发的争议。

辟谣!中国一汽否认收购零跑汽车10%股权,那合作还可能加深吗?-有驾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这不是简单的抱团取暖,而是新势力用技术反哺传统车企的典型样本。”简言之,一汽需要零跑的“快”(技术落地与市场响应速度),零跑渴求一汽的“稳”(资源整合与体系化能力),双方合作的底层逻辑,正是这种互补基因的深度契合。

因此未来展望,尽管“一汽入股零跑10%”的传闻被证伪,但这一插曲并未动摇双方合作的基础。从当前信息看,此次风波更多是市场对双方合作热度的误读,而非合作本身的阻碍。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超过50%,行业竞争正从“单打独斗”转向“生态协同”。在此背景下,中国一汽与零跑汽车的合作不仅不会停滞,反而可能因行业趋势推动而向更深层次拓展。

可以预见,这场始于技术互补的合作,将在新能源浪潮的推动下,逐步从“战略签约”走向“深度融合”,为中国车企的转型与发展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样本。

辟谣!中国一汽否认收购零跑汽车10%股权,那合作还可能加深吗?-有驾

电动EV:

谣言的消散并未冷却双方合作的温度。回顾过往,从战略签约到稳步推进的合作进程,再到零跑明确释放的“资本合作可能性”信号,都印证着二者合作的坚实基础。

一汽的技术储备与零跑的市场韧性形成天然互补,在新能源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单打独斗已难成气候。或许入股并非唯一路径,但基于各自短板与需求的深度绑定势在必行,可能是联合研发的新车型落地,或是供应链资源的共享整合。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始于“精准匹配”的合作,还将在务实探索中走向更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