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电动车解限速!可跑不快的25,不如解禁摩托车,别折腾了
在这个靠电驱动的城市,每到上下班高峰,总能看到成群结队的小电驴,它们在非机动车道仰头长叹:25公里每小时,疾风掠过,蝴蝶翩飞,只有电动车还在苦哈哈地摩擦着地面,眼看离迟到只剩两个红灯,调速按钮成了他们最后的希望。可是他们想快,政策却偏不让;他们差一点就赶上公交了,国标硬是一步不让。2025年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即将实施,央视又一次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偷偷摸摸解限速的小铺:你以为我们只是调个电流,老板告诉你,一刀下去,能跑八十。
新国标依然祭出了25km/h的铁律,还不市区的风都快。禁摩多年,摇摆不定;电动车却成了速度的咽喉,“堵”字当头,限速、罚款、抓人,可非法改装依旧一片繁荣。这种现象看似执法不力,背后其实另有乾坤:竹篮打水一场空,政策和现实犹如两辆并行的电动车,谁也不肯让道。
首先来说说这25公里的速度,到底能干啥?理论上,安全、省事,但对用户而言,像是让自行车穿上铁鞋,心里倒是想飞,脚下步步栓绳。城市面积越来越大,通勤距离远,电动车本应该是效率的代表,可是25公里每小时,走到半路连外卖小哥的铃铛都听不到了。大部分骑车人早起晚归,多一段路,多一层困,换取的只是不被罚一张单。此限制更直接拉低了电动车的带载能力,不管是送孩子、送外卖、爬坡载货,总有一刻,“动力不足”让人咬牙切齿。你我都知道,不解速就等于骑着降级版的电驴。
政府给出的是安全的嘴巴,但民生需求才是肚子的问题,政策最终还是要填饱肚子。无论强制,还是宣传,最终都挡不住暗访记者在“改装一条街”的推门而入。老板们早已见怪不怪,调速、换电池、拓续航,新国标不如废纸。央视曝光归曝光,市场依旧红火。一刀下去,电动车立马从温和变猛兽,速度开到八十,跑得比风还快,但安全边界也瞬间秒崩塌。这场博弈输的是谁?答案显而易见,是骑手的安全,是城市秩序,是政策的威严。
而民众的呼声也应运而生:不如干脆解禁摩托车,别折腾了。毕竟摩托车的速度高,安全标准完善,有驾照,有保险,也有头盔,更不容易出乱子。与其苦苦限制电动车,造成大量非法改装乱象,不如把摩托车从黑名单中解救出来,合理管理、科学规划,才是真正的疏堵之道。摩托车能满足大多数城市通勤的速度需求,合法上路,培训拿证,远胜野蛮超速的电动车。其实,比起风风火火的非法改装,摩托车的有序回归,恰恰能帮助缓解电动车市场的压力,让速度与安全不再交战。
当然,解禁摩托车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驾驶培训必须更严格,头盔和保险强制配备,车道规制更加科学,监管措施也要持续加强。整治飙车、非法改装等现象,也需常态化高压治理。但总归一句:堵不如疏,禁不如管,把选择权交给用户,才是真正的交通进步。城市需要灵活、快速、安全的出行工具,而不是一纸国标叫停所有速度。25公里的限速,注定只会让民众走向非法改装的漩涡,最终害得还是安全和管理。
细看央视的镜头,那一条条“改装一条街”,不只是执法难题,更是民生与政策之间的角力。政策的初衷,是安全;落地的结果,却演变成了安全的隐患。把摩托车解禁,不等于妥协,而是更科学地引导城市交通,将安全与效率相结合,既让通勤多一条路,也让管理更上一层楼。而25公里“拉锯战”,何时停下?也许就等政策从头到底和现实好好握个手。
这里没有唯一答案。可肯定的是,再怎么罚、再怎么限,也关不住民众对效率和便利的渴望。与其妖魔化速度,倒不如冷静考虑,给快一条合法的路,把安全交给规范和培训,而不是一纸国标与民生需求的不断对撞。城市的流动需要速度,更需要妥善的管理。堵与疏的博弈,不是靠“慢慢来”,而是靠“科学来”。25公里的纸糊城墙,早晚会被现实一脚踹塌。
下一场拉锯,可能就在你我脚下。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