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真是头一回见啊,新能源车还整出弹射式电池来了。视频那画面,电池“嗖”一下飞出好几米,车里人没事,电池自己单飞燃烧,这剧情一度让我直呼“别开脑洞了吧?”新能源不是说好要环保、要智能,怎么搞成流动炸弹了?
街上开新能源的越来越多,绿牌盘点下来都是各家的招牌。充电桩也越来越容易找,续航焦虑也缓解了不少。可电池安全,始终是天花板问题。烧一回的新闻没谁想看,对普通人来说,安全才是硬道理。维修太贵,修一辆车顶半辆新车,电池一坏整车报废,买个新车也一肚子无奈,全靠运气续命。
现在好了,“弹射电池”一出来——花式安全新境界。视频解释得头头是道,意思大致就是:车辆热失控,电池噼里啪啦往外弹几米,车壳还在,车里的也能保命。烟火归电池了,剩下的就是一堆废铁。听上去挺智能对吧?但网友一句话就点穿:“弹的是值钱货,剩的才鸡肋。”这么一弹,车主钱包和良心都得抖三抖。
有网友直接炸了,说得特直接:“中华美德都被狗吃了!”就算不给别人添麻烦,弹出去的电池也不是薅风干净地落地:谁的责任,算谁头上,弹到路边还好,要是高速追尾还是城区闹市,电池炸一下,后果谁兜着?
真要追查起来,这技术有啥“创新”呢?就是换了玩法,“自保模式”升级版。比的不是安全,是“灾难甩锅术”。有人调侃说,保险公司笑开花了,车主没事,电池炸在外头,索赔额度直接打对折,下回出事你和保险公司都心安理得。可要真把电池砸到别人家,打火机都得自闭。
更有意思的来了,打头发布的“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名字硬气得像啥权威机构。点进去一扒,画风骤变。妥妥私企——什么麦特集团,原来主营汽车后市场,注册资本7800万,干着威力狮奔腾的牌子。网上带头查公司,2023年才有6个人参保,今年干脆没人干了,成了真实版的“孤独六子”。
再深挖,发现所谓“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连工商备案都查不到,电话打过去,烟台总部无人接,北京分公司显示空号。就这透明度,是教科书级的“壳公司”操作。不禁怀疑,连实锤都找不见,究竟在割谁?华丽的名头,操作一地鸡毛,场面堪比PPT造火箭。
铁打的网友段子,流水的造富神话。公司弹射技术推出来,一时间热搜大爆,网友直接给出最具烟火气的科普,这弹射功能管用嘛——反正不是让全世界更安全,而是给“自己留活路”,事故出门,不是“携手进退”,而是“路人自求多福”。这格局,活脱脱小品巅峰台词:我先把这锅甩出去,大家各安天命。
其实新能源这盘大棋,全球都在下。国外车企搞车电分离,讲究标准化拆卸,万一真着火,也没有弹出去这么“新颖”。盘点全球市场,电池安全就是一山压一山,最怕的不是噤若寒蝉,而是为了“甩风险”拼个你死我活。说细点,这操作,纯属“侥幸心理集体大舞台”,可惜底裤都被看得一清二楚。
观察中国新能源浪潮,火确实大。政府政策支持,市场接受度高,车企创新速度一直在线。有些头部品牌已经开始研究电池底盘融一体,内部循环降温,电控系统自动追溯异常信号,这才是顶层安全。相比之下,这种“弹射”思维,简直像早年P2P金融诈骗,给你看一份炫酷白皮书,一问细节全是问号。投资市场怎么可能信?用户买单靠信仰?就算技术真做成了,小区、马路、地库,车多地少,弹不弹一块?想想都替配套人员捏把汗。
弹射电池这场闹剧,看似为安全着想,其实透支公信力。漏掉监管,无惧后果,什么都能PPT里硬凹。有苦说不出,维权找不到,公司一查电话空号,合着“新科技”成了“新空手套白狼”。网友那句:财发狠心人,确实古人不骗人。
不过还得说一句,产业革新路上,尝试没问题,创新值得鼓励,安全这个底线,不能用人命博噱头,谁都玩不起。车、路、人、资本、规则,这才叫良性闭环。技术不服管,执念只认钱,爆单一时热闹,结账归零心凉。
市场要的还是“长期主义”,安全科技要落回人本,车主用得安心,路人走得放心,企业才能立得稳,监管越清晰,公信力才能硬如钢,大家才有真底气把中国新能源搞出世界级。
弹射电池到底是创新还是噱头,结果大家心里有谱。真正的安全,不靠技术甩锅,更不是公司跑路。新能源不能变成PPT上的风口,也不是段子场上的玩笑。
本文章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