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实案例:醉卧副驾、高速停车…险象环生
现如今,汽车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越来越普遍,但智能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
据央视新闻8月21日消息,近日,在G93成渝环线高速上,一男子喝酒后开启了车辆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上了高速,民警发现后及时进行了处置。
近期多地曝出“智能驾驶”惊险案例:
成都一男子酒后开启车辆“自动驾驶”功能,侧躺在副驾驶位行驶,被过路司机别停报警;
温州的林某酒后开“智驾”上高速,因睡着导致车辆在超车道急停,血检酒精值136mg/100ml(远超醉驾标准);
杭州一车主醉驾后启动辅助驾驶,高速酣睡被查,最终因“危险驾驶罪”获刑 拘役1个月+罚金2000元+吊销驾照5年。
这些事件中,车主普遍辩称 “车在开,我没操作” ,但法律判决结果惊人一致:全是醉驾!
⚖️二、法律铁规:开自动驾驶≠合法酒驾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酒驾的界定极为清晰:
只要满足“饮酒后+启动车辆+发生位移” ,即构成酒驾或醉驾。
⚠️ 关键误区澄清:
“坐副驾不算酒驾”?
驾驶员若在驾驶位(或实际控制车辆),即使开启辅助功能仍属“驾驶行为”。
“L3级自动驾驶可免责”?
目前国内允许上路的系统均属“辅助驾驶” (L2-L3级),驾驶员需全程监控+随时接管。所谓“脱手脱眼”的L4/L5级自动驾驶,法律尚未明确责任转移。
执法逻辑:驾驶位人员必须是清醒责任人。一旦事故或系统要求接管,醉酒者无法有效操作即构成犯罪。
⚡️三、技术风险:醉酒+辅助驾驶=双重失控
反应失灵:辅助驾驶遇突发路况(如障碍物、急弯)时,需人工干预,但醉酒者反应力下降 50%以上,极易引发事故;
系统缺陷:当前技术无法100%识别复杂场景(如施工区、交警手势),误将广告牌当车辆、突然刹停等故障频发;
致命麻痹:车主误信“自动驾驶”而松懈,如高速停车睡觉、躺副驾等行为,直接将自己与他人置于险境。
💡四、社会警示:莫让“黑科技”沦为醉驾借口
多地交警明确:“辅助驾驶不是免罪金牌” 。
法律后果:醉驾入刑(危险驾驶罪),面临拘役+罚金+吊销驾照+5年内禁驾,甚至影响子女政审;
安全底线:驾驶员永远是第一责任人,饮酒后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触碰车辆启动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