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掉到了11.2%。11.2%,听起来像什么?是一个边缘化的数字,和法系品牌的“几乎退出”感觉差不多。这事一出来,大家都在议论:这是不是日系车要在中国市场“崩了”的信号?曾经那些满大街跑的雅阁、凯美瑞,现在怎么混成这样了?起售价甚至已经降到12万元以下,有些入门级车型直接跌破8万,这降价都降到地板了,还是拉不动销量。这事听着确实挺吓人。
先别急着下结论,慢慢拆一下。销量的事,确实摆在那儿,看数据不会骗人。日产今年一季度在中国的销量直接掉了27.5%,比去年还低了一截。雅阁、凯美瑞这些车,现在价格也切得够狠,但还是没法回到以前的热度。日系车原本是合资车里最能打的之一,现在份额掉到11.2%,是历史最低点。你可能会想:是不是日系车真的没路了?新能源转型没跟上,自主品牌的攻势太猛,甚至有人说它们的产品力和技术已经完全过时了。
但等一下。这个数据看起来确实离谱,但它是不是真的说明日系车要完了?或者说,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先看几个关键数字。销量掉了,这没得洗,乘联会的数据已经摆在那儿了。但是降价呢,降价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从表面看,好像是日系品牌因为竞争压力不得不拼价格保份额。但从一些车型的调整来看,降价其实是它们用来试探市场的手段之一,尤其是针对新能源车的布局。这种降价虽然会吃掉一部分利润,但并不是“没活路”的表现,更像是重新定义价格带的策略。比如凯美瑞和雅阁这些主流车型降到12万区间,直接对标一些自主品牌的中端电动车,抢的是入门级新能源消费者的流量。而低价策略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动作:把新能源车的关键产品线往中国市场倾斜。
看毛利呢。传统燃油车领域,日系车的成本控制能力一直挺强,毛利率保持得还不错。但在新能源车这一块,日系品牌的毛利率确实会被研发成本拖下来。东风日产N7和广汽丰田铂智3X,这两款车都在智能化和本土化上下了重注,比如座舱的设计、辅助驾驶的堆料,这些钱花得很猛。东风日产甚至砸了100亿元扩建技术中心,搞了一整个本土化的研发团队去开发新产品。这种支出看起来压力大,但放到新能源转型的大背景里,属于“必要阵痛”。用一句很行业的话说,这不是亏,是投资。
再拉同行对比一下。如果只看销量和利润,自主品牌的数据确实好看得多。比如比亚迪,份额涨到30%以上,毛利也相对稳健。但是自主品牌的竞争逻辑和合资品牌完全不同,它们从一开始就在中国市场打“快速迭代”的打法,研发和生产周期被压缩到极限。对比合资品牌,尤其是日系车,产品开发的链条更长,决策更慢。之前日系品牌一直用的是“全球到中国”的产品逻辑,车型要先符合全球市场的需求,最后才轮到中国市场。这种方式在燃油车时代没问题,但在新能源时代就显得拖沓了。现在日系车终于开始改策略,比如东风日产的N7,直接由中国团队主导设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开发流程。这种改变不是一夜之间能见效的,但它已经在扭转方向。
既然说到这里了,那就再往下讲讲这些企业到底在干嘛。有人说它们是在“乱花钱”,研发砸得太猛,营销也跟着烧钱,但销量没起来,全是浪费。这个观点听起来有点道理,但再仔细看,会发现这些日系品牌其实是在“抓机会”。比如广汽丰田的铂智3X,从座舱到辅助驾驶,完全按照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去做产品定义。这不是为了保销量,而是为了重新建立品牌的新能源认知。东风日产的动作也类似,它已经开始用中国团队主导新车型开发,甚至连软件生态都在为中国市场定制。投入大,但这些动作看起来是在为未来铺路,而不是当下的保守防御。
最后回到那个11.2%的市场份额。它确实很低,甚至让人觉得日系车在中国快没路了。但拆开看,这份额低更多是因为新能源转型的时间差,而不是日系车本身产品力崩了。从广汽丰田和东风日产最近的动作来看,它们已经在加速追赶自主品牌的节奏。新能源造车已经是开卷考试,答案摆在那儿,关键是看谁能尽快把手里的流程跑顺。对日系车来说,这确实是个调整周期,但并不意味着没救了。
所以,这种吓人的份额也好,销量掉了也好,不是简单的“行业崩盘”信号,而是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要紧盯的不是表面的数字,而是它们接下来的动作——能不能真正融入中国市场,能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新能源打法。这事表面看着挺吓人,但往深拆,其实很多动作都是有章法的。不用轻易下“完了”的结论,接下来就看它们能不能把路走通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