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厢的气味并不特别,依旧是新车出厂带点塑胶味混着仿皮革,但站在展厅耀眼灯光下,这台718万起的红旗「国礼」却有种特殊气场,那是荣誉的味道。你会忍不住揣测,这台车究竟是给谁开的?官员?企业家?还是象征性地,开给所有中国人的自尊心?目光还没落回那道金葵花标志,旁边的展板已提前告诉你,这头“国车之王”,下一步要插上华为的智能化引擎。这么一来,红旗和华为,两个字眼本身就自带“证据感”,让人很难不往深层动机里去琢磨。
假如你也站在展车旁,手里攥着不到七百万,可能会问,为什么红旗会看上华为?又或者,华为又凭什么能把中国第一豪车拿下?如果再细一点,你还会唏嘘:智能电动这局棋,国车老大哥认输了,还是跃马扬鞭往前赶?
把新闻流程拆开看,事实其实挺简单——今年八月,红旗官宣明年要用上华为全栈解决方案,包括乾崑智驾、鸿蒙座舱、车控和云服务。这不是浅尝辄止的挂个logogo,而是华为最高级别的HI模式深度捆绑。也就是说,从芯片、传感器到算法,连上云端协作,红旗的新旗舰全套上了华为的“盔甲”。有意思的是,红旗没有像别的厂一样直接入伙鸿蒙智行,选择以技术供应商的身份被“赋能”,听上去像是老“皇帝”要试试新军师,但还要自己坐龙椅。
红旗的历史很会讲故事。从大跃进时代的小作坊工艺,到冷战年代的外宾检阅车,上世纪末又不得不贴奥迪壳、蹭林肯底盘,直至最近十来年疯狂“复兴”,出L、H、Q四系列,连超跑S9都搞出来了,标价动辄千万。乍一听,中国自己的罗尔斯-罗伊斯很像样了。但现实呢?
现实比想象的热闹。红旗这些年销量看涨,去年还突破41.18万辆,新能源增速漂亮——不过车主要么跑网约车,比如E-QM5、H5、HS5,价格定位明显对着“走量”打。再贵一点的“豪车”系列,不是年销三千就是月销几百,定位像贵族,日子像中产。品牌形象飘在历史的云端,实际销量砸在地面。这叫高处不胜寒,也叫沦为打车软件的马甲车,有点尴尬。
智能化这个命门,更是被后来“新势力”卷出天际。抚着仪表台念中华情怀,对面宝马同价位就能自动变道、智能泊车,红旗还得下车干瞪眼。不要说上层建筑,连三电系统都要靠外包,“真正的国车”,有时候像个拿着传家宝打拼的创业小孩。
于是这一回,和华为合作成了救命稻草。说实话,别的车厂都挤破头找华为,谁不想让AI、智驾、激光雷达一夜飞升?但华为的套路并非“批发”,而是模式区分:你能“挂名加盟”,也能“深度赋能”,愿不愿意把灵魂(数据和产品)交出来,不同的车厂有不同算盘。红旗选择先用HI模式深度应用,但产品端的核心还牢牢握着不撒手。你可以理解为国车愿意穿上AI防弹衣,但后脑勺的安全钮,始终捏在自己手里。
站在第三方,理性地说,红旗确实正努力跳出泥潭。就目前中国车市来看,华为+红旗的强强联合,短时间内有望打出差异化杀手锏,但品牌天花板和产品腰部空心化依然存在。和红旗同台竞技的新贵们,从智界问界到尊界S800,全都已经把L3智驾、800V高压、4座零重力做成了地板标配。事实证明:技术进步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稀缺资源”,而是流水线的排队发货。
品牌信仰还能挺多久?技术赋能究竟买得来几分自尊?假如明天红旗再折腾出一款千万元旗舰,还是三十万的新能源国车卖脱销,哪一个才配叫“国民之选”?我无意下定论。这正如法医遇到死因存疑时,尸检台上总有一根丝线未断。市场的真相,总要等最后一锤定音——也许还得再多几次解剖。
不过话说回来,法医和产品经理干久了,人生最大的自信就是:别人不敢下手的地方,他们都敢去摸一摸脉搏。红旗和华为这次“联姻”,是一次大胆的创伤缝合术。既有救命的渴望,也有面子的挣扎。能不能成活,还得看器官排异反应——你问我会不会成功,我只能说,结合中国汽车行业的“萎靡老病”与智能化时代的“喷发猛药”,想活下去,本来也没别的选择。
其实,我们都很清楚,汽车这行最难受的地方不是“卖不出去”,而是明明还活着,却不清不楚地活着。眼睁睁看着赛道换了道,公司换了魂,有的人不知不觉成了历史课本的脚注。这滋味用黑色幽默讲,就是:当国民情怀贬值到打车软件满减券的时候,谁还在乎你是“中国第一豪车”?
写到这里,现场已散。金葵花标还亮着,决策人的算盘也还在拨。名为“国车”,实则“商战棋子”;盼着巨头加码,结果成了棋盘里没身份的“士卒”。国车的自尊与国民的认同,究竟该谁来定义?新技术到了,老招牌还亮着,这牌子要打多大、能打多久,是不是得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决定?
谁说下一次买车、打车的时候,你不会又和红旗狭路相逢呢?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