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坐在工厂门口接人。路边广告牌上的大字闹得我一跳,尚界H5,15.98万起,智能中型SUV。估算一下这车看起来要抢眼,毕竟这价格,除非质量差点,不然挺惹眼的。
昨晚我跟维修工聊起这车的电池和动力,他笑着说:你看,这车配置很丰富,电池有两个版本,我猜纯电的续航大概比平时看到的家用车都长点。我心想,估算一下:525到655公里,这是个体感水平,按市面平均的10-12万元电池成本算,那个电池本身材料、装配和调校的复杂度,实际上可能比想象中还要高。
我遇到一个新司机,问他:你考虑买纯电还是增程的?他犹豫,增程省点事,可续航短点。我觉得,实际操作中,纯电车的续航,只要做好充电惯,不比增程差太多。对比几款同价位的车,像吉利家那款紧凑型纯电,每次充电大概能跑400多公里,不算太差。
这里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似乎增程车型对供应链依赖没那么大——发动机和电池分开走,产品工艺都不同,但研发难度反倒增加了。这让我不免想,未来如果原材料出现价差变化,可能谁更稳?真正的难题,更像是怎么平衡成本和性能。
其实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尚界不像同期其他品牌那么追求极致续航,而更是强调智能辅助和人性化设计。你注意到没?这车的前面,挡风玻璃那块,带着一圈悬浮式的玻璃饰条,视觉效果相当酷,但实际上,怎么看都是在拼前卫。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那个华为ADS 4辅助驾驶系统,实际上比我预料的还丰富——有前向、后向、侧向碰撞预警,甚至连乡道都能算进去。可悬念在这里:这些系统,能给司机带来多大信心?还是说,咱们的惯还是得靠经验,不然引入‘智能’的东西,真容易变成智能误导。
刚才有个朋友在微信里说:你看,价格还能覆盖到一些新手消费者。我心想,嗯,确实。看市场反应,小订破16万台,说明大家对这个价格还是很敏感。你觉得呢?我觉得,他们能吸引的,是那部分有一定购车预算,又对智能、续航有追求的年轻群体。
聊到这里,我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点:尚界H5的操控里,很多细节其实都没做刻意省钱。比如轮胎,厂家用的品牌都还不错,不是那种廉价货。再结合供应链的角度,车身长度和宽度(4780/1910)都在主流中型SUV里算合理,空间实用。轴距2840mm,感觉后排腿部空间挺宽敞的,像我身高170,有点儿伸展的余地。
我在想,如果放在我自己用的话,这车优点是能满足城市、郊区,不算特别苛刻的用车需求,续航够用,智能还颇有诚意。你会考虑把这些配置里的智能驾驶辅助当成行车安全的保证吗?还是会觉得,实际用起来很Complex?我知道这里说得太笼统,但我有点迷。
对比另一款分析:同品牌的紧凑型,售价差不多,续航差不多,但它的智能辅助系统没有那么智能,甚至有点开玩笑,比如倒车影像反应慢,自动刹车偶尔乱响。这让我觉得,一些功能可能还是标配而已,没有加太多油。
说到这个问题我得自我更正:我一开始觉得,中型SUV的智能辅助会比紧凑性车更成熟。但想想,研发投入都差不多,有时候反而大车更难调校出足够聪明的系统。因为空间大,限制多,传感器的覆盖范围也不能完全靠想象。还记得旁边那辆尚界H5,带的激光雷达,似乎也只是个启动点。
我还纳闷:这车的智能是怎么做到端到端领航辅助的?我猜,应该是结合了高精地图和传感器融合吧?嗯,猜测比较多,也不好说。这也是我每次开新车都会问的点:这些自动到底有多靠谱?研究中还是觉得,大脑策略比硬件本身更重要。
临场小计算:这车的百公里电耗,大致估算8-12度电(体感),一度电大概价0.5元(估算/样本少),那么每百公里用电成本也就是4-6元左右。对比燃油车,燃油的油耗大概在7-9升,百公里油费在50块左右(201元/升),相差挺多,但那是。你觉得,续航长、补电方便,划算吗?还是说,咱们还得考虑充电桩网络成熟度问题?这个说不好。
我记忆中,销售提到:客户关注续航和智能辅助,特别是年轻人。我不禁想:这样一台车,能不能成为自己的第一台车还是个未知数。还有一个疑问:这车的后续维护难度怎样?一台两年后,比如电池能不能还剩70%的容量?估计还得看后续的技术水平。
这段先按下不表。明明我也挺烦折腾这点,但又觉得,车的未来不就是在打磨细节?举个例子,车灯晚上点亮的瞬间,那个激光投影式的日间行车灯,细看其实挺精致,可我心里还是在想:这是陪审团的新奇感还是实用。
刚才碰到一个朋友说:这车配置丰富,特别智能,价格又可以接受。我笑了笑,能做成一款既平衡技术又有市场的车,除了大家瞎猜,最重要的是供应链稳定和研发团队的默契。我是不是太天真了?还是说,真正的黑科技都隐藏在那些看不见的细节里?这也是我一直想看的。
你认为,哪一块会成为未来汽车成长的核心?续航、智能还是供应链?还是都得兼顾点?我打开后视镜,看了看那车尾标,心里忽然涌上一股新奇的感觉——未来还是个未知的世界吧,也许那时我一边写稿、一边等着下一次车轮上的跳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