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7交付!赛力斯张兴海喊出“月产3万”是吹牛还是底气?

最近新能源汽车圈的大新闻,全被问界M7占了——9月26日,这款和华为深度绑定的"爆款种子选手"正式开启全国交付。

更让车迷和同行坐不住的是,赛力斯董事长张兴海放话:"新车月产能已突破3万台!"

要知道,问界M7年初刚换代时,曾因产能爬坡慢被吐槽"PPT造车";如今交付即爆产能,这波反转是赛力斯攒了大招,还是华为供应链给的"外挂"?

问界M7交付!赛力斯张兴海喊出“月产3万”是吹牛还是底气?-有驾

月产3万咋做到的?

赛力斯的"产能突围战"藏着哪些狠活?

9月26日,问界M7全国交付启动当天,张兴海在工厂现场举起产能报表说:"月产能可达3万台或更高。"这话一出,整个车圈都炸了锅。

要知道,这数字到底意味着什么?

咱先来算笔账。两年前,赛力斯全年产能才刚过10万台,属于那种"小而美"的传统车企。现在单靠问界M7一款车,月产就干到3万,相当于一年能造36万台——翻了三倍多!

这速度,连比亚迪看了都得说声"厉害"。

但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奇迹,而是赛力斯咬着牙死磕出来的结果。为了这3万台月产能,赛力斯把原本两条燃油车生产线砍了,砸了20亿改造成纯电和增程兼容的智能产线。

焊接环节全上了华为的数字化管理系统,涂装工艺也换成了最新的自动化设备,效率提升。

供应链这块。华为式协同不是开玩笑的——核心电池找宁德时代签了"保供协议",芯片用华为自研的,电机是赛力斯自己搞定的,连座椅、音响这些小零件都拉了两家备用供应商。

这套组合拳下来,基本杜绝了"卡脖子"的风险。

有人会问,产能爬这么快,质量能跟得上吗?

张兴海在交付现场承诺"首任车主终身质保",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赛力斯这次用了华为的质量管控体系,每辆车出厂前要过200多项智能检测,连座椅缝线歪了0.5mm都能扫出来。

说白了,这不是爆发,而是赛力斯把"油改电"的老底子,硬生生掰成了"智电"新赛道。传统车企转型慢的痛点,这波算是被狠狠打脸了。

从"PPT造车"到"月产3万",赛力斯用半年时间证明了什么叫"死磕到底"。

问界M7交付!赛力斯张兴海喊出“月产3万”是吹牛还是底气?-有驾

除了产能,问界M7这次还藏了多少"华为黑科技"?

光产能猛还不够,用户买的可是"华为赋能"的车。

问界M7这次升级,最狠的不是空间大、座椅软,而是华为把"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彻底焊死在车机里了。

先说车机,用的是华为最新的鸿蒙座舱系统,语音指令反应比手机还快。你说"打开主驾座椅加热,顺便把空调调低点",它分秒不差全执行。导航能实时同步手机日程,到目的地自动推荐充电桩;副驾追剧时,主驾屏幕会自动降低亮度防分心。

这些细节,真的是把"懂你"做到了极致。

华为ADS 4智能驾驶系统。这套系统上激光雷达加毫米波雷达,无图也能跑高速、钻小巷。

之前有测试在重庆山城绕圈,复杂路口能精准识别外卖小哥、窜出的宠物狗,反应比老司机还稳。关键是,这套系统不光能开,还能学。

每次开车的数据都会上传云端,系统越开越聪明。

车控方面,问界M7搭载了华为途灵平台,说人话就是底盘也智能化了。遇到坑洼路面,悬架会提前调节;过弯时,车身姿态控制得死死的,坐在里面基本感觉不到侧倾。

这技术含量,比传统豪华品牌的"魔毯悬架"还要高级。

动力系统是华为深度参与的结果。增程版搭载1.5T增程器,最大功率118千瓦,综合续航能跑1600公里以上;纯电版用100度大电池,续航700公里,支持800V高压快充。

这些数字背后,是华为在电控、热管理、能量回收等方面的技术积累。

张兴海说"月产3万"有底气,很大程度是因为华为这套系统已经"磨合好了"——供应链、软件调试、售后支持全链条打通。这不是简单的"贴标"合作,而是华为深度参与研发的"亲儿子"产品。

从芯片到算法,从硬件到软件,华为几乎把能给的技术都给了。

问界M7交付!赛力斯张兴海喊出“月产3万”是吹牛还是底气?-有驾

月产3万的问界M7,能把"华为光环"变成长期饭票吗?

现在的问题是:产能上来了,用户真的买账吗?

市场竞争可不会因为你是"华为系"就网开一面。

先看看对手都在干什么。理想L7 2024年累计销量13.4万辆,平均月销1.1万台,虽然没有文章开头说的1.5万那么夸张,但也算稳定输出。

比亚迪唐DM-i最近几个月销量在1.2-1.5万台之间,价格还比问界M7便宜不少。

问界M7凭什么从这些老牌选手嘴里抢肉吃?

华为的品牌溢价确实是关键武器。调研数据显示,买问界的用户里,是冲华为来的:"手机用华为,车也想试试同生态""鸿蒙车机比其他品牌好用太多"。

这种品牌认同感,确实给问界M7加了不少分。

但风险也在这里。华为现在和好几家车企都在合作,奇瑞、北汽、江淮都排队等着"华为赋能"。

一旦华为技术在其他品牌车型上大规模应用,问界的"独家性"还能维持多久?

用户会不会因为便宜的"华为车"而抛弃问界?

另外,产能是把双刃剑。月产3万意味着每月要卖出3万台才能消化库存,市场热度一旦降温,库存压力能压垮车企。

理想ONE当年就是这么栽的跟头——产能爬得太快,市场需求跟不上,最后只能靠降价清库存。

好在赛力斯这次学精了。交付前搞了"先试后买"活动,让用户试开一周再下单,转化率超过,比行业平均高出10个点。

这招既筛选了真正的目标用户,又降低了退订风险。

从长期看,问界M7能不能站稳脚跟,还得看三个维度:产品力能不能扛住用户挑刺,华为技术优势能保持多久,以及赛力斯自身的运营能力够不够强。

短期靠华为光环确实能吸引用户,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产品本身的竞争力上。

问界M7交付!赛力斯张兴海喊出“月产3万”是吹牛还是底气?-有驾

网友吵翻了!

这些问题,问界M7能回答吗?

交付消息一出,评论区炸成了"十万个为什么"。

网友们的关注点很现实,也很尖锐。

最多人担心的是质量问题。有网友发问:"产能上来了,质量会不会下降?之前理想ONE产能爬坡时小毛病一堆,问界M7会不会重蹈覆辙?"

这担心不是没道理的。

汽车制造业有个铁律:产能和质量往往成反比,爬坡太快容易出岔子。

但这次情况可能不太一样。赛力斯用了华为的质量管控体系,整个生产流程数字化程度很高。每个工位都有AI检测,每道工序都有数据记录。

张兴海敢承诺"首任车主终身质保",说明对自家产品质量还是有信心的。当然,承诺是一回事,实际表现如何还得看交付后的用户反馈。

价格问题也是网友关心的焦点。

"30多万买它,比理想L7值吗?空间、动力差不多,华为车机好,但理想品牌稳?"

这个纠结很典型。

从配置看,问界M7的智能化确实领先,华为ADS 4比理想的辅助驾驶先进。但理想的"奶爸车"标签深入人心,品牌保值率也相对稳定。

选择问界还是理想,其实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消费观念。看重科技体验、家里有华为生态的用户,问界M7的鸿蒙座舱确实能省不少事儿;在意品牌稳定性、保值率的用户,理想可能是安全的选择。

售后服务也是大家担心的重点。

"华为会不会只捧问界,不管售后?车机崩了找谁修?配件等多久?"

这个问题很现实。

新品牌最容易翻车的就是售后环节,用户买车容易修车难。华为针对这个问题专门建了问界服务团队,全国500家门店能覆盖的用户。

核心部件备货量是月销的2倍,理论上不会让用户等太久。

但客观说,新品牌售后总有不完善的地方,华为的介入至少比普通车企靠谱,但要达到传统豪华品牌的服务水准,还需要时间积累。

网友们的这些担心都很有道理,也反映了市场对问界M7的真实态度:期待中带着谨慎,认可中还有疑虑。

这些问题能不能得到满意答案,决定了问界M7未来的市场表现。

问界M7交付!赛力斯张兴海喊出“月产3万”是吹牛还是底气?-有驾

问界M7的"3万产能",是起点不是终点

从被吐槽"产能拉胯"到"月产3万",问界M7用半年时间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

这背后是华为技术输血、赛力斯死磕改造,是用户对"智能汽车新体验"的真金白银买单。

但产能只是入场券,能不能在30万级市场站稳脚跟,还得看交付后的真实表现。

车机稳不稳?

小毛病多不多?

保值率打不打得过?

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问界M7是昙花一现还是长期霸主。

张兴海的"月产3万"确实有底气——华为全栈技术、智能制造体系、完整供应链,这套组合拳在国内新能源车企中确实罕见。但底气能不能变成用户嘴里的"真香",还得看市场的最终选择。

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从来不缺"PPT造车"的故事,但真正能活下来的,都是那些把产品做扎实、把用户服务好的企业。

问界M7的3万产能,只是证明了它有资格参与竞争;能不能笑到最后,还得看它能不能在智能化、可靠性、服务体验这些维度上持续领先。

毕竟,在新能源赛道上,吹过的牛,最终都得用车轮子碾出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