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车已经十几年了,光是看新上市的这些车型,能让我都觉得哇,变化还挺快。比如速腾L,这次一出来,我第一反应就是:它彻底变得像个科技新贵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我还记得那会儿速腾基本上就个稳重派,最多添加点配置。这次新车,我一摸车内中控大屏就能闻到那股科技味。15英寸高清悬浮屏,真的是大得有点超出预期,大到我惯用的手机都吃不消了。算下来,这块屏幕,占据了中控台差不多55%的面积。估计每天黏着在上面点歌、导航、开会的家长和白领们会很喜欢。
这个车我特别留意的是它的智能化配置,尤其搭载了高通8155芯片,配合Linux+Android双系统。我想:这玩意能迅速响应,20秒能和人对话,尤其是识别普通话、粤语,甚至四川话,满足不同地区的用户。这让我有点好奇:这芯片在车里是不是就像个高速CPU?不过真得说,这个芯片让我觉得:哪怕平时一边开车一边和它聊天,基本可以做到懒人操作,不用再学那么复杂的驾驶交互。
我问了个修理工:这车的芯片是不是比上一代快多了?他笑笑:那必须,一年跑下来,最怕的就是反应慢,用户体验不佳,但这次速腾L简直像换了部超跑级别的处理器。我又想,这个芯片是不是为未来的OTA升级预留了空间?毕竟,硬件给够了,软件才会有发展空间。
说到那些硬件,我突然想到:新车用了高强钢,超过80%,热成形钢比例也到28%。其实就像修筑房子,用更坚固的钢材,能更好地吸收碰撞力。装在车里就像给房子加了防震地基。我在想:这钢是不是也会随着时间变得更粘牢?它的耐久性会不会还像修房子一样,经过实际测试后更靠谱?
这让我想到:震撼的卖点之一,其实是它的安全表现。碰撞试验用的钢材比例高得吓人,耐撞能力强,可我总在想:它是真的比别人更安全吗?还是只是在宣传中加了点硬核概念。无论如何,车用的责任钢材就像保险箱,要足够硬,才能保障我和家人的安全。
对了,空间也是我特别在意的点。后排空间,得益于2731mm的超长轴距,感觉就像给它加料了。身高180cm的我坐进去,头部还能剩一指富余,膝盖一点都不挤。我自己试了试:这个得车空间,放两大箱行李都不成问题。加载后备箱,放点大件也不困难。唯一的遗憾:中间地台有点隆起,中间坐的人免不了要叉开双腿。这个设计让我有个疑问:为什么不把中间地台设计得更平整点?是不是得考虑到座椅可倒放,放大件才会留点空间?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个点上我还得再琢磨。
油耗也是我关注的,1.5T发动机用92号油,估算百公里油耗大概在6L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体感可能不准),平时高速上练劲儿,转速基本都在1500转左右,心里暗暗觉得:这车省油还挺省心。而且,它配的七速双离合特别快,起步到稳扎稳打都很顺,像那种换挡没有咔嚓声,也让我多了点信任。
说到操控和底盘,感觉它调得很家用,过滤颠簸还不错,长途开起来也挺舒服。底盘调校的改进,光是从它经历的那几项严苛测试就心里打了个底。想象一下:在从极寒到酷热的条件,车都还能保持正常,耐久性这个硬指标,算是底气十足。有人跟我说:这车稳定性挺过硬的。我反想:不能全靠钢铁,调校的底盘和悬架,也得相当精密。
我还曾看到个销售的朋友说,速腾L这次的外观设计也年轻化。线条更流畅,整得看着确实更运动,特别是那贯穿式灯带,亮起来会很帅。运动感和质感融合得挺好。你会不会觉得:设计越年轻,买的人越多?或者说,年轻的用户到底期待的是动感还是安全?我心里也没个数。
这一次,最让我觉得靠谱的,是它的配备。除了硬件升级,像全景大屏、车载AI、智能驾驶辅助都加入了。尤其辅助驾驶的IQ.Pilot系统,搞得像个司机助手。我曾和一个老司机聊天,他说:有这些,人在高速上就像有‘隐形司机’帮忙,安心不少。但你会不会觉得:这么智能的东西,万一出了意外,谁来担责任?这问题我也没办法轻松回答,只能说:技术再先进,也得靠人会用啊。
我挺佩服这车能把底层制造工艺跟上智能科技趋势结合得这么紧。就像个厨子,手艺好不一定代表一定会创新,但能在传统菜加料的把新配料融进去,这才是厨界的高手。
而且,新车的价格11万多起,你说,这样配置丰富、空间宽敞,又有挺高的安全指数,性价比是不是还挺合理?毕竟它德系的调调也不是那么轻松被取代。你自己觉得,买个靠谱的家用车,是不是还是要看心口袋?
对了,留点悬念:如果未来这个车能在智能辅助方面再搞点突破,加上自动驾驶的阶梯,是不是就真的一路无忧了?但我心里暗暗猜测:这些,可能还得等一等。毕竟,技术飞跃得快,人人都在跟时间赛跑。
开这车的人,会不会更在乎那种细节——比如说,车门把手的冰雪能力?或者那个藏在内饰中的隐藏式解锁按键?这些,可能都比我写的那些硬指标更能贴近日常。
你要是不体验一下这台车轻推的方向盘和带着体温的座椅,或许也会觉得:这才是真实的生活感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