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地震!顺风车最大问题揭秘,真相竟是它!

车圈地震!

各位看官,今天咱不聊新车,不扯性能,就来扒一扒这顺风车的底裤,这玩意儿,现在是越来越像一团乱麻,越理越糟!

本想图个方便省钱,可如今呢?

车圈地震!顺风车最大问题揭秘,真相竟是它!-有驾

乘客抱怨司机绕远,司机埋怨乘客抠搜,隔三差五就上演一场“鸡同鸭讲”的闹剧。

我就纳闷了,这顺风车,到底是“一帆风顺”还是“逆水行舟”啊?

前几天,我那在报社混日子的老铁,老王,周末跑了个顺风车回老家,回来就跟我大倒苦水,说如今的顺风车,早就变味了。

乘客一上车,那架势,活脱一个“大财主”,稍有不顺心,立马拉下脸。

司机呢,也憋着一肚子火,好像拉你一趟,是欠了他多少人情债似的。

老王给我讲,有回他接了个单,乘客刚上车就开腔:“师傅,过路费怎么算?”老王寻思,这不是明摆着吗?

按规矩大家均摊。

就答了句:“照平台规则,咱们分摊。”结果那位乘客瞬间变脸:“我选顺风车,图的就是实惠,过路费还要我掏?那我何必不打出租?”

老王当时差点没炸毛,真想把车停在路边,好好跟她理论一番。

最后还是忍了,心想惹不起,总躲得起。

把她送到地儿,心里堵得慌,晚饭都没吃下。

听了老王这事,我心里也挺不是滋味。

顺风车,本是共享经济的一个好主意,现在却搞得乱七八糟,问题出在哪儿呢?

咱们先说说有些乘客。

有些人啊,把自己看得太重了,觉得付了几个小钱,就该享受总统套房级别的服务。

稍微偏离航线,就抱怨个没完;车里有点气味,就嫌弃得好像进了猪圈;更有甚者,还要求司机帮忙搬运物件,送到家门口。

我说,您这是坐顺风车,不是包了一辆私人飞机啊!

车圈地震!顺风车最大问题揭秘,真相竟是它!-有驾

当然,也有部分驾驶员,让人不敢恭维。

某些人把顺风车当成生财之道,恨不得一天跑个几百里,把座驾都开到报废。

为了多揽生意,各种绕道,各种拼车,把客户的时间全给耽误了。

更过分的是,想方设法多收费用,什么高速通行费、停车费,能多刮一点是一点。

咱们实事求是,顺风车,它就不是一个以盈利为导向的买卖,它的立足点是“顺路”。

说白了,是你正好要去某个地方,顺便带个人,大家一起分摊点费用,仅此而已。

可现在呢?

许多平台为了追逐利润,各种算法优化,把“顺路”的概念都给玩坏了。

你明明要从甲地到乙地,平台给你匹配的单子,可能要先绕到丙地,再到丁地,最后才能抵达乙地。

这哪里是顺风车,这简直是“环游世界”专车!

这算法一变质,司机和乘客的矛盾就激化了。

司机觉得绕远了,不值当;乘客觉得耽误了工夫,不舒坦。

你说,这能不吵翻天吗?

更加令人恼火的是,有些平台为了吸引司机加入,祭出“免抽成”、“高额补贴”等手段。

这一下,就把那些真正想“顺路”的车主给排挤走了,留下的,多半是想靠这个营生发家致富的“专业车手”。

这些“专业车手”,他们可不是为了“顺路”来的,他们是为了“赚钱”来的。

为了增加收入,他们会挖空心思多接活,多绕道,甚至还会主动制造冲突,让乘客多掏腰包。

车圈地震!顺风车最大问题揭秘,真相竟是它!-有驾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里的这句话,用在这儿,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所以说,当下顺风车最大的症结,不在于驾驶者,也不在于乘坐者,而在于平台。

平台为了追求效益,牺牲了“顺路”的原则,把顺风车搞成了“换了壳的专车”。

前些年,网约车市场风起云涌,各家平台为了争抢份额,疯狂撒钱补贴,搞得乌烟瘴气。

结果呢?

驾驶员收益每况愈下,乘客觉得价格高昂,平台也开始收割用户。

顺风车亦是如此,倘若平台只顾着追求盈利,不顾及驾驶员与乘坐者的体验,最终只会把这一市场推向深渊。

我,用车社的老编,作为一个汽车领域的专业户,也得从技术角度说几句。

这顺风车的算法,说穿了,就是个路径优化问题。

平台应该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更准确地匹配顺路订单,减少绕行里程,提高效率。

现在,有些平台还在沿用几年前的老一套算法,这效率能高吗?这体验能好吗?

更进一步,平台还应加强对驾驶员的审核与管理,严厉打击违规行为,维护乘坐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用户也应该理性看待顺风车,别把它等同于专车,不要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大家互相谅解,彼此尊重,方能让顺风车真正“顺”起来。

归根结底,顺风车的本质是共享互助,是互惠互利。

如果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只想着占便宜,那么这个市场终将走向衰败。

各位看官,您认为当今顺风车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有没有遇到过什么让人啼笑皆非的驾驶员或乘客?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亲身经历,咱们一起聊聊,看看能否为平台提出一些改良建议,让这顺风车,早日重回正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