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跳水仍无人问津,铃木DL1050为何沦为市场弃子?
我记得有次在修理厂碰到个骑手,他拿着手机一边给我展示他的DL1050,一边抱怨:这车性能没得说,可谁知道,买车还得看脸。品牌打不上,渠道更是稀稀拉拉,像我们县城,想维修都成问题。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觉得他这话说得挺在理。
这车,2023款升级后硬件是到位的,比如大尺寸轮毂、长行程减震、全彩仪表,光看硬件配置估算,刀刀到肉(这段先按下不表),动力表现也不错。1037ccV双缸,107匹马力,扭矩百米100牛·米。配上六轴IMU的电子辅助,弯道ABS、牵引控制那些一应俱全。比起几万块的裸车,价格在15万左右,再跳水就更划算。
但硬件再好,也没用。你知道人买车,除了性能,最在意的还是信任感。这里的信任,好像不只是发动机、悬挂这些硬指标,更关乎售后、品牌声誉。铃木在中国市场,形象就像一只落泊的老狗,不咬人,却也没人愿意喂它东西。门店少得奇葩——我估算,华东大概三四个4S店,华南也就个别城市能找到几家,绝大部分地区根本站不住脚。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过一张旧照片,是06年我在一个农村小店里见到一辆黄色的DL1050。那会儿,还挺拉风的。品牌边缘化,渠道萎缩,市场上除了散落的二手车,根本没啥存活土壤。
对比:同价位的宝马水鸟,至少品控,品牌声望都占优势。人家推个二手车还能养着一帮讲究的车友会,而DL1050基本不可能。有朋友问:你觉得那内胎轮毂设计是不是挺翻车?说实话,没细想过,但确实是个硬伤。一个探险车,用内胎?就像爬山带块次品绳,扎胎几率大增。
(这段先按下不表)
还有个细节,风挡不能调节,真的是看了就头疼。在想,为什么设计师会放出这样漏风的个硬伤?可能是成本压缩,或者觉得突然改风挡钱不值,但这不是越野车的基本需求吗?我心想:要不明天去偏远地方试试?这玩意儿,调节功能自己加装可能要2000块,虽然可以,但一想到又要麻烦、又要改装费,就觉得嫌麻烦。
同样惹人疑问的是电控系统。基础配置还可以,但缺少亮点。没有多模式切换,没有定速巡航,甚至连双向快排都没有——这不是一辆探险利器该有的配置。要怪技术发展快?说得过去,但不更新永远跟不上。你说,百公里油耗5.6升,节能,算是挺不错的,但用料和配置基础不够,这是不是像个小胖子穿衣裳,要靠裤子挡住肥肉,强行显瘦。
我刚才翻了下市场(心算东西):就整体费用,百公里算油费+保养,可能不到3块钱(估算/样本少),比国内一部分SUV经济得多。可是这车就像个闷声发大财的角色,卖得不好,硬要比谁省油?谁都懂节省是优点,但售后、品牌、保值等等,这些硬指标才算硬货。
还有个细节当时没细想:为什么内胎轮毂还能出现?这是我个人感觉是倒退。在这个技术飞速进步的时代,能用内胎的,几乎只有玩老式自行车。ADV车要去野外,不扎胎?不可能。扎了,谁救?大不了买个补胎工具,但在恶劣条件下,这叫硬伤。
我也问过旁边的店员,他憨笑:就这车,如果价格再降8万,要不要考虑?我曾经以为降价就会爆,但事实上,现在的市场真不是价钱低了就能吸引人的。市场早已变得挑剔,年轻人喜欢快递车,喜欢酷炫电子配置,而这车感觉像个中间客,没有鲜明标签。
你告诉我,市场为什么愿意买KTM 890 ADV R?比它更沉稳的,价格还能优惠,性能也不差,关键是品牌够硬。甚至有人觉得,要不我等下一代?但下一代会不会变得更好看点、用料更结实?这我也不敢赌。
我对DL1050的定位也很迷。它不像宝马的水鸟,有名望;又不像KTM,有硬核越野基因;也没有杜卡迪的帅气外壳。就像个拼盘菜——可以应付日常,也能偶尔溜溜坡。可惜效果不好,也就变成中庸,最终让市场弃之如敝屣。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毕竟,产品好不好,还是得看人买不买。实际上,很多硬核玩家,真心喜欢机械的质感,喜欢无太多电子干预的纯粹感。对于他们,DL1050的靠谱不就是个可用吗?但对于大多数消费者,品牌光环、售后体验,要比配置重要得多。
我这次倒是觉得,品牌的死症可能比我预想的更严重。铃木要在中国死灰复燃,得从根子挖起。要不,谁愿意花个20万买辆、修养不好、渠道稀少的老狗呢?除非真把价格压到让人忍痛——你看,降了8万点,还是觉得只够空气费。
这让我又想到,或许环保方面也有影响。你知道的,现在很多地区,环保政策变严,排放标准升级。铃木的技术更新跟不上,不能符合新标准,只能被动削减价钱。这样硬生生把一个原本品质还算不错的车,变成了便宜货。
我在想,如果铃木不改变战略,不在品牌声誉上下功夫,单纯靠价格拼杀,恐怕只会越亏越多。至少对我个人而言,能否真正相信这辆车,取决于它能不能打破边缘化的困局。
最后我又想,或许这也是个传言:某个市场分析师说,这车的潜力其实很大,但核心原因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心态。让人不禁疑问:是不是消费者的信任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容易复苏?
好了,聊了这么多,你觉得,现在的市场,真的还会有人去买账像DL1050这样的优秀作品吗?或者说,真正让好车普及的,永远不是硬指标、价格,而是那只藏在心底的信任钥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