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关店潮来袭,魏建军转战直营,50亿销售费重创利润

咱们老百姓过日子,都懂一个最朴素的道理:今年挣的钱比去年多,手里的余钱也应该更多才对。

可要是放到开公司上,这事儿有时候就变得有点绕了。

就拿咱们都很熟悉的长城汽车来说吧,最近就遇到了这么一件让人有点看不懂的事。

根据他们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的成绩单,公司总共收进来了923亿元,比去年同期还多了那么一点点,按理说是个好消息。

经销商关店潮来袭,魏建军转战直营,50亿销售费重创利润-有驾

但奇怪的是,真正算到最后,揣进兜里的净利润,反而比去年少了差不多一成,只有63.3亿元。

不仅如此,卖车的利润率也从之前的20%左右,掉到了18.38%。

这就好比你家门口开了个包子铺,卖出去的包子数量比去年多了,收到的钱也多了,结果年底一算账,发现攒下的钱反倒变少了。

这钱都花到哪儿去了?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这事儿值得咱们好好聊一聊。

要弄明白这笔“消失”的利润去向,咱们得先看看长城汽车最近在忙活些什么大事。

答案其实就藏在账本里那一笔笔巨大的开销里。

今年上半年,长城汽车光是在“销售费用”这一项上,就花掉了整整40个亿。

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一点看,会发现一个更惊人的数字:从2022年到现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长城汽车在销售上投入的资金已经超过了200个亿。

这笔钱可不是个小数目,它几乎都被用在了两个地方:一个是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另一个则是下大力气开办自己的直营店。

这就引出了一个核心的变化:过去一直舒舒服服地依靠全国各地经销商卖车的长城,为什么现在要自己亲自下场,又苦又累地开店卖车呢?

这背后的原因,既有无奈,也有深远的考虑。

长城汽车的当家人魏建军自己也毫不避讳地谈到过,现在的汽车市场竞争实在太激烈了,有点像“贴身肉搏”,很多经销商朋友们也感觉压力山大,信心不如以前足,有些甚至撑不下去关了店。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外部环境问题。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魏建军点出的一个痛点,他说,传统的经销商“不太会卖30万以上的车”。

这话听起来可能有点直接,但却道出了实情。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以前我们去4S店买一辆哈弗H6,销售人员跟我们聊的最多的是什么?

是这车多皮实耐用,空间多大,现在买能优惠多少钱,能送什么礼品。

经销商关店潮来袭,魏建军转战直营,50亿销售费重创利润-有驾

这套方法卖十几万的国民神车,非常有效。

可是,当长城推出自己的高端新能源品牌——魏牌(WEY),车型定价动辄三四十万的时候,这套老办法就不灵了。

来看这些车的消费者,他们更关心的是智能化的体验怎么样,车的科技感强不强,品牌背后的故事和理念是什么,服务能不能跟得上。

你再跟他聊送脚垫、送贴膜,就显得格格不入。

所以,不是经销商不努力,而是卖高端智能汽车需要一套全新的知识体系和服务模式,这是传统4S店模式短时间内难以转变的。

面对这种情况,长城只能自己站出来,亲自给消费者做示范,告诉市场高端车应该怎么卖。

于是,我们看到魏牌的直营零售中心和交付中心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目前已经超过了400家。

这种做法虽然前期投入巨大,直接拉低了眼前的利润,但效果也是实实在在的。

今年上半年,魏牌的销量达到了3.4万辆,同比增长了73%,在长城旗下所有品牌里头表现最为抢眼。

所以,这花出去的几百个亿,不能简单地看作是费用,它更像是一种战略投资,是长城为了让自己的品牌往上走,为了学会怎么和新时代的用户打交道,而必须交的“学费”。

解决了“车怎么卖”的问题,我们再来看看长城“现在主要卖什么车”。

在今天这个时代,一家车企如果跟新能源、电动化沾不上边,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而长城汽车在向新能源转型的这条路上,给人的感觉总是稍微慢了那么半拍。

从数据上看,今年上半年长城卖出了16万辆新能源汽车,虽然也实现了23%的增长,但这个数量只占到了它全部销量的28%。

这个比例是什么概念呢?

我们可以看看它的一些老朋友和老对手。

曾经和长城并驾齐驱的比亚迪,如今已经彻底告别了燃油车,全身心投入新能源,上半年卖了超过200万辆,完全是另一个量级的选手了。

吉利汽车的新能源车销量也已经占到了总销量的一半。

再放眼整个中国汽车市场,新能源车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超过了44%,这意味着每卖出10辆车,就有超过4辆是新能源车。

经销商关店潮来袭,魏建军转战直营,50亿销售费重创利润-有驾

相比之下,长城不到30%的比例,确实显得有些保守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长城的新能源转型步伐没有那么快呢?

要说技术储备,长城有自己引以为傲的柠檬混动DHT技术,产品实力并不差。

关键可能还是在于一种战略上的“摇摆”或者说“谨慎”。

长城对于是否要像比亚迪那样,彻底放弃燃油车,全身心拥抱纯电动路线,似乎一直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

比如说,作为销量支柱的哈弗品牌,在2022年的时候曾经放出豪言,说到2025年新能源车的销量要占到80%。

可现实是,现在哈弗在售的十多款车型里,纯粹的新能源或者包含新能源版本的,也只有5款,销售主力依然是传统的燃油车。

今年5月份,哈弗品牌的负责人还在公开场合表示,如果只盯着新能源,就等于放弃了全球八成的市场,未来的汽车市场一定是多种动力形式并存的。

这番话几乎可以看作是官方对于不搞“一刀切”全面电动化的态度宣言。

魏建军本人也表达过类似观点,他认为现在的纯电动车市场竞争太残酷,大家几乎都在赔本赚吆喝,“亏钱的事我们尽量不干”。

这种思路,你可以说它非常务实和稳健,不想卷入无休止的“价格战”和烧钱大战。

但换个角度看,这种稳健也可能让它错失了在新能源时代抢占消费者心智的黄金窗口期。

当别的品牌都在用炫酷的纯电技术和智能座舱吸引年轻消费者时,长城的品牌形象似乎还更多地停留在“皮实耐用的SUV专家”这个传统印象上。

当然,在国内市场拼杀的同时,长城也在积极地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这无疑是一条非常正确和有远见的道路。

今年8月,长城在巴西的工厂正式建成投产,每年能生产5万辆汽车,计划以此为基地,辐射整个拉丁美洲市场。

这是中国汽车工业整体实力提升,昂首走向世界的缩影,值得我们骄傲。

不过,从上半年的出口数据来看,19.8万辆的成绩相比去年同期还略有下降,这也说明海外市场的开拓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的耕耘和投入,短期内还很难立刻成为拉动公司整体业绩的强劲动力。

最后,一家公司所有的战略布局和经营状况,最终都会反映在资本市场的股价上。

过去三年半的时间里,长城汽车的股价表现得异常“冷静”,基本上就在25-26元一股的区间里窄幅波动。

相比之下,像理想、蔚来这些造车新势力的股价,虽然时常大起大落,但却充满了话题性和市场的期待。

资本市场的这种平淡反应,其实也代表了广大投资者的一种普遍心态:大家看到了长城作为传统车企巨头的坚实基础和它努力转型的决心,比如花重金搞直营、积极布局海外,但同时也看到了它面临的挑战,比如新能源转型速度偏慢,短期利润承压等等。

市场也在等待,等待一个更明确的信号,看看长城这头曾经的“SUV之王”,究竟能否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汽车行业大变革中,成功实现一次华丽的转身。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