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三十家车企在发布会上轮番宣称“自家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夜间识别率超99%”时,一群普通车主决定用最原始的方式验证真相——他们自掏腰包买测试设备、自发组织夜间实测、自费开车跑遍全国高速,最终用超万份真实数据撕开了厂商宣传的“滤镜”。这场由车主发起的AEB夜间众测,不仅颠覆了“夜间比白天更安全”的行业共识,更让“实验室数据”和“真实路况”的差距暴露无遗。
从“怀疑宣传”到“自己动手”:车主的愤怒与行动
事件起因是一位新能源车主的惊魂时刻。去年冬天,他在夜间高速上开启AEB功能,前方突然出现一辆抛锚货车,系统却直到距货车20米才触发制动,最终虽未追尾,但车头严重受损。事后他查阅厂商资料,发现宣传中明确写着“夜间识别率99.5%”。“我开车十年,第一次觉得‘宣传’和‘实际’是两个东西。”这位车主在车友群吐槽后,没想到引发数百人共鸣——有人遇到过“识别不出侧翻车辆”,有人碰到“把广告牌误判为行人”,更有人直言“夜间AEB根本不敢用”。
愤怒的车主们没有止步于抱怨。一位从事IT工作的车主提出:“我们自己测!用手机记录、用行车数据佐证、用众包模式扩大样本量。”这个提议迅速得到响应:有人联系设备厂商定制便携测试仪,有人开发数据上传小程序,有人制定测试标准(如固定车速、统一光照条件),甚至有退休教师主动承担数据统计工作。不到一个月,全国32个城市的车主加入,测试车队覆盖纯电、混动、燃油车,品牌涉及新势力、合资、自主品牌。
测试方法“土”但有效:用手机拍、用行车记录仪记、用身体试
这场众测没有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却充满“民间智慧”。车主们设计了三套测试方案:
第一套是“固定场景测试”——选夜间车流量少的高速路段,由前车模拟“突然刹车”“侧翻”“行人横穿”等场景,后车开启AEB记录触发距离和反应时间,同时用手机拍摄全过程;
第二套是“随机场景测试”——日常通勤时遇到突发状况(如前方车辆急刹、电动车突然变道),立即记录AEB是否介入、介入是否及时;
第三套是“极端条件测试”——在无路灯、暴雨、大雾等恶劣天气下,测试AEB的识别能力,甚至有车主故意用纸箱遮挡车牌,验证系统能否穿透遮挡识别障碍物。
所有数据通过小程序上传,包括车型、测试时间、路况、AEB触发情况及视频证据。为保证真实性,车主需上传行车记录仪原始视频,并接受其他车主的“交叉验证”——若有人质疑数据造假,需提供更详细的测试过程说明。一位参与测试的车主笑称:“我们这是‘人肉众测’,虽然土,但比厂商的‘封闭测试’更接近真实。”
测试结果打脸厂商:夜间识别率不足六成,部分车型“完全失灵”
三个月后,超万份有效数据汇总完成,结果让所有人震惊:
第一,夜间AEB整体识别率仅58%,远低于厂商宣称的“99%以上”。其中,识别“静止车辆”的成功率为62%,识别“横穿行人”为51%,识别“侧翻车辆”最低,仅43%。一位测试比亚迪汉的车主说:“我测了20次侧翻场景,只有8次触发AEB,最惊险的一次距侧翻货车仅5米才刹住,后背全湿了。”
第二,不同品牌差距巨大。某新势力品牌的车型在测试中表现最佳,夜间识别率达79%,但另一家以“智能驾驶”为卖点的品牌,识别率仅47%,甚至有车主反馈“夜间AEB从未触发过”。更讽刺的是,部分车型在白天能轻松识别障碍物,夜间却“睁眼瞎”——一位测试特斯拉Model 3的车主说:“白天AEB灵敏得像‘神经病’,晚上却像‘睡着了’,前后反差大到离谱。”
第三,厂商宣传的“黑科技”集体失效。多家车企曾宣称“采用激光雷达+摄像头多传感器融合,夜间识别更精准”,但测试显示,配备激光雷达的车型夜间识别率(61%)与纯摄像头车型(57%)差距极小;还有厂商强调“自研算法优势”,实际测试中,其车型的误触发率(夜间误刹12次/百公里)反而高于行业平均水平(8次/百公里)。
厂商回应“避重就轻”:从“质疑测试方法”到“承诺优化”
面对车主众测的“铁证”,车企的反应耐人寻味。初期,部分厂商质疑测试标准不统一:“车主不是专业机构,测试速度、光照条件、障碍物类型都不一样,数据没有参考价值。”但当车主公布详细测试规范(如统一车速80km/h、使用标准亮度测试灯模拟夜间环境)后,厂商又改口称“夜间场景复杂,实验室数据仅供参考”。
随着舆论发酵,部分车企开始“服软”。某新势力品牌率先回应:“感谢车主监督,我们已根据测试反馈优化夜间AEB算法,下周推送OTA升级。”另一家自主品牌则宣布“成立车主测试联盟,未来新品上市前邀请车主参与实测”。但也有车企仍在“嘴硬”——某合资品牌表示“我们的测试数据来自第三方机构,与车主众测无关”,却拒绝公开第三方报告,引发“数据是否造假”的猜测。
车主众测为何能颠覆厂商宣传?真实场景是最大“杀器”
这场众测之所以能撼动车企,核心在于“真实场景”的不可替代性。传统车企的AEB测试多在封闭场地进行,障碍物是固定模型、光照条件可控、路况简单重复;而车主测试的是“活生生的路”——前方车辆可能突然变道、行人可能从绿化带窜出、暴雨可能模糊摄像头,这些变量是实验室永远无法模拟的。
一位参与测试的车主说:“厂商总说‘我们的AEB经过百万公里测试’,但百万公里里有多少是夜间?有多少是极端天气?有多少是真实突发状况?我们测的虽然是‘小样本’,但每一条数据都是‘生死瞬间’的记录,比实验室的‘完美数据’更有说服力。”
行业震动:从“厂商自说自话”到“用户参与定义安全”
车主众测的结果,不仅让消费者看清了AEB的真实水平,更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反思。过去,车企将AEB作为“智能驾驶”的核心卖点,用“99%识别率”“零事故”等话术吸引用户,却很少提及“夜间失效”“极端天气不工作”等限制条件;如今,用户用真实数据撕开了这层“滤镜”,迫使车企重新审视安全功能的宣传边界。
更深远的影响是,用户开始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产品定义。多家车企宣布将“车主众测”纳入研发流程——新品上市前,邀请真实用户参与封闭测试,收集反馈优化功能;日常使用中,通过车机数据回传持续监测AEB表现,及时修复漏洞。一位车企研发负责人坦言:“以前我们觉得用户不懂技术,现在发现,用户最懂‘什么场景下需要安全’。与其闭门造车,不如让用户参与‘造安全’。”
消费者该如何看待AEB?别迷信宣传,多用“人肉测试”验证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场众测提供了重要的购车参考:
首先,别被“99%识别率”忽悠——厂商的实验室数据和你的真实路况可能差十万八千里,夜间、雨天、雾天等场景下,AEB的可靠性会大幅下降;
其次,试驾时重点测“极端场景”——别只在白天、晴天、空旷路段试车,尽量选择夜间、拥堵、有行人的路段,观察AEB是否灵敏;
最后,保留“人工接管”意识——AEB是辅助功能,不是“救命神器”,无论系统是否触发,驾驶员都需保持专注,随时准备手动制动。
车主众测的兴起,标志着汽车行业进入“用户共治”时代。当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听厂商怎么说”,而是选择“自己测、自己说、自己改”,安全功能的研发将更贴近真实需求,宣传话术也将更谨慎务实。这场由万人参与的AEB夜间测试,或许只是开始——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用户定义安全”的故事,而这,正是技术进步最该有的样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