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2025成都国际车展,车圈的大佬们这次真是杀疯了,一出场就把悬念给拉满了,仿佛江湖夜雨、灯火阑珊。
就在“冒着热气的火锅旁”,余承东跟贾健旭两位“灵魂玩家”推杯换盏,聊起一款要颠覆市场的智能座驾——这不,传说中的尚界H5就火热亮相。
可是,问题来了,五界合体、鸿蒙智行冲击百万交付,余大侠却一脸坦诚说“这买卖我们亏着卖了”。
你说,这是真有骨气搞技术,还是另有玄机?不是我多嘴,关于华为车BU背后的压力、智能化大战,5G风口和中国汽车生态圈的走向,这一锅大乱炖,谁能看得透——今天咱们就好好扒一扒。
先捋一捋这个“历史性”的五界同台,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这一大串,名字听着都快拗口成绕口令了,背后的故事可不简单。
余承东自己都幽默了一把:“能搞五界,真是头发掉光才拼出来的。”
其实不用他明说,这套路明摆着——就好比手机圈从只做旗舰到杀进千元机,汽车领域里,这就是典型的“梯度布局”:有追求豪华感的,有讲究性价比的,有智能科技堆到天花板的,有主打家庭务实的,还没忘记来一款真正的“平价爆品”收割大众市场。
论市场眼光,这算盘比高数卷还精密,每一步都是门槛,每一环都是博弈。
再说这次“尚界H5”,一上来就把价格拉到16.98万起步,你看懂没?
在数码圈拼硬件配置,在车圈一样玩参数堆料。
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加身,还搞华为自家的鸿蒙座舱系统,支持人脸识别、自动调节、智能导航。
看配置单——堪比iPhone发布会PPT,字字珠玑。
更有“爆单奇观”:18小时小订突破5万台。
大家伙都是老实人吗?
说白了,这种传播背后多少还是藏着套路,你让一个厂家主动宣布“亏本卖”,这口号能白喊?
既是产品力有底气的一种自信,也是营销心理战的“阳谋”。
说到亏本这茬,余掌门倒是一贯坦荡:“我们做20多万的车轻易亏本。”
用网友的话来说,这是真把“智能豪华”成本摊开给大众看。
你掐指算算,前端研发的巨额投入,后端管理、供应链整合和品控难度,车企和科技公司之间的迷之“资源消耗”,加上一大堆可能看不见的专利、系统授权费用,这水有多深,外人真不敢乱猜。
可人家就敢讲:现在亏是为了以后赚,等规模做大了,鱼塘深不见底,数据和技术的壁垒就立起来,然后口袋自然鼓起来。
其实,这套路一点儿也不新鲜。
别看华为豪言壮语,事实上,汽车行业都是“前期烧钱,后期躺雷”,蔚来、小鹏这些新势力也依样画葫芦。
行业逻辑嘛,大多还是那两条:一个是靠规模摊薄上游智能化成本,抢用户心智;另一个就是用数据和服务溢价反哺创新,后期又能在B端开更大一片天。
你瞅着今年鸿蒙智行这阵仗,累计交付量已经突破90万台,10月份要冲刺百万辆。
这个数字其实挺唬人,放在三年前谁敢想?
话说回来,别以为这场秀只有华为玩得起,五界阵线背后,各路合作者也有各自的算盘。
上汽一掷千金,打造了近3000人的独立团队,早放话要扩军到5000人。
顶级人力和资源集中到一台“平价智能车”身上,这种压各路ALL IN的魄力,不多见。
可别忘记,营销端更是一波操作猛如虎,谁家敢砸真金白银玩“磨刀石”标准背后的硬气?
看来贾健旭不愧是总裁,不光能调兵遣将,还有“亲自下场”的打磨细节劲头。
在我看来,华为的打法最狠的地方,其实是“既要、又要、还要”。
智能驾驶堆满,舒适体验拉满,价格还打得眼泪掉下来。
怎么做到的?
无非就是把产业链优化打穿,从每一个模块下刀,榨干毛利,把研发、算法、供应链整合到极致。
但不是所有厂商都能搞这个“双高”标准,大部分烧到一半就趴下了。
话句话说,谁玩得起,谁就是话语霸主;谁玩不起,谁就只能被挤到边角喝西北风。
回顾鸿蒙智行整个系列,问界M9自带C位光环,17个月卖了22.6万辆;M8 4个月卖7万辆。
智界则成了奇瑞打翻身仗的“头牌”——直接引入华为管理体系,搞全流程赋能。
享界和北汽合作,旅行车S9T刚开订就冲破2万台;尊界S800也不是吃素的,87天大定1.2万。
这一串数字,背后都是华为输出软硬一体化能力的“肌肉秀”。
咱就说,现在的新车拼的真是体系力,比炼钢还内卷。
值得一提的还有技术BU的扩张。
据官方说法,搭载华为乾崑智驾已经突破100万辆,东风岚图、长安深蓝一个接一个把最新ADS 4和HarmonySpace 5“拉满”。
深蓝S07直接标配华为乾崑ADS SE,主打“全系无短板”,真是想不服都不行。
这种打法放眼车企江湖,确实少见。
想当初智能手机刚普及那会,谁家不是在处理器、拍照、系统定制上死磕?
汽车智能化,就像当年的安卓战苹果——比的是生态、算法和应用,用户体验谁香谁赢。
说到盈利,余承东最后的表态挺有意思——“我们容易亏钱!”
但华为的商业模型玩的就是一层一层的深。
早前有分析师说过:“只要有几款爆品成功,整个供应链和数据生态就被牢牢锁住。”
剩下那些不挣钱的项目,其实是为生态做铺垫,只要头部能冲出来,那天下就是自己的。
这招放在互联网、手机行业屡试不爽。
套句网络热梗,“现在不痛,将来更痛。”
问问做阿里的、拼多多的、苹果的,哪一个不是先砸钱后讲故事?
顺口插一句,今日头条这次也玩起“资讯+生态”,主要还是靠线上流量和达人直播,顶多多了一点“云逛展”的仪式感。
摆摊式参与,承接关注度,实话说,跟实体展台那种硬核投入没得比。
不过信息时代就这样,谁流量大,谁话语权高,话筒永远在人多那边。
但你真想摸到车、感受设计——抱歉,云展有点隔靴搔痒。
眼下产业格局看似风卷残云,其实还是得鸿蒙智行卖得出货、交得出量,才能拉升整个智能化汽车的天花板。
五界齐发、百家争鸣说到底,毫不夸张就是智能汽车新江湖的“三国杀”。
只不过,每个人扯着嗓子喊“智能为王”,最后鹿死谁手,还得市场说了算。
无数人盯着销量的数字跑表——有人欢喜,有人焦虑,有人打趣说,“一不小心又见证了历史。”
其实,不管是余承东口中的“亏本爆卖”,还是贾健旭等“磨刀石工程师”式的极致钻研,终点都是同一个:谁能抓住智能+生态的浪潮,谁就能把用户留在自家池塘里。
当下的“卷”其实不只是价格战和技术秀,更是产业方向选择——怎么用“智驾+鸿蒙生态”留下高粘性用户。
说技术,谁家都敢亮肌肉,可产业到了跑马圈地的时候,从数据、服务到生态,没有人能靠“稳赚不赔”熬出头。
华为五界、智能汽车、云上头条,都是玩家和观众的共同选择。
只是,每一轮风口起落,都留给后来的人更多思考。
要问以后谁能笑到最后?
还得兵多将广、粮草充足,别只顾眼下风头够劲,把自己累成“自来水公司”可就太冤了。
哎,说了这么多,这场AI智能、制造整合、新势力与传统车厂博弈,你觉得谁会是大赢家?
留言区见,听听大家伙的看法呗!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