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们上网看点东西,总感觉像是在参加一场大型的“大家来找茬”游戏,只不过要找的不是两幅图画里的不同,而是在海量信息里分辨哪个是真话,哪个是掺了水的吆喝。
特别是现在,有些文章的标题起得是越来越响亮,越来越能勾起你的好奇心,可等你满怀期待地点进去,却发现内容和标题说的是两码事,那种感觉,就好像你兴冲冲地跑去吃牛肉面,结果老板给你端上来一碗粉丝汤,还告诉你“这汤里有牛肉的香味”,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最近,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风气,就在汽车圈里上演了一出让人大跌眼镜的戏码,把华为和蔚来这两个响当当的国产品牌,用一种非常别扭的方式捆绑在了一起,这件事背后暴露出的问题,值得我们好好聊一聊。
事情的起因其实很简单,许多关注国产汽车的朋友可能都在网上刷到过一个特别吸引人的话题,叫“#谁才是华为系SUV的价值优选#”。
看到这个标题,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是精神一振。
毕竟,华为现在在科技领域的影响力是现象级的,它参与打造的汽车品牌,比如问界和智界,每次有新动作都能引起市场的广泛讨论。
消费者们也确实很好奇,在华为技术的加持下,这些“含华量”十足的车型,到底哪个更值得买,谁的性价比更高?
这个话题可以说是精准地抓住了大家的关注点,让人忍不住就想点进去一探究竟。
然而,令人意外的一幕发生了。
当人们点开相关文章后,发现里面根本没有对问界或者智界的任何分析和比较,通篇洋洋洒洒,从头到尾都在介绍另一款车——全新蔚来ES8。
文章里详细描述了蔚来ES8的实车照片如何、设计如何,还言之凿凿地说它八月下旬就要开始预售,九月份就能交付到车主手里。
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让满心期待看到一场“华为系内战”分析的读者们当场愣住了。
这番操作,就好像你打开电视想看一场激烈的足球德比,结果屏幕里却在播放一部温情的家庭伦理剧,这种货不对板的感觉,已经超出了普通“标题党”的范畴,更像是一种明目张胆的信息误导。
这种行为的背后,是一种对流量的极度渴望和对读者的不够尊重。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注意力成了一种稀缺资源。
一些内容创作者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点击量,便开始无所不用其极。
他们非常清楚,“华为”这两个字自带巨大的流量光环,是互联网上的“硬通货”。
于是,他们就把“华为”当成一个诱饵,一个吸引眼球的标签,去钓那些对国产科技和高端制造感兴趣的潜在读者。
他们赌的就是,只要你点进来了,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至于你进来之后看到的内容是不是你想要的,你会有多失望、多愤怒,这些似乎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在他们眼中,读者仿佛不再是一个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而是一个个可以被标签和算法随意圈定、收割的流量数据。
这种做法,短期内或许能骗来一些点击量,但长期来看,它消耗的是整个内容生态的公信力,也让那些真正用心做内容、踏实做产品的品牌形象受到了不必要的干扰。
我们再把目光从这场流量闹剧,转移到文章中被强行推到台前的产品本身,也就是全新蔚来ES8。
抛开它不光彩的出场方式,我们来看看如今国产新能源车,尤其是高端SUV领域,正在流行一种什么样的风气。
文章中提到,新款ES8的尺寸非常大,甚至宣称“超越理想L9”。
这里其实也存在一个事实错误,经过查证,全新蔚来ES8的车长是5099毫米,轴距3070毫米,而理想L9的车长是5218毫米,轴距3105毫米,实际上是理想L9更大一些。
这个小小的差错,也侧面反映出当前市场环境中的一种浮躁心态,为了突出“大”,连基本的数据都可能出现偏差。
但这个细节并不妨碍我们看到一个更大的趋势:我们的国产新能源车,似乎正在集体陷入一场“空间和配置的军备竞赛”。
不知从何时起,“冰箱、彩电、大沙发”这句曾经用来形容居家生活的调侃,竟然成了衡量一辆新能源车是否豪华、是否高级的重要标准。
车企们仿佛都找到了成功的密码,那就是把车内空间做得越来越像一个移动的精装修客厅。
车身尺寸不断加码,车内屏幕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从零重力座椅到车载冰箱,再到各种智能香氛系统,配置表被堆得满满当当。
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做法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精准地满足了一部分中国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空间要大,坐着要舒服,全家老小出行要有足够好的体验。
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大”和“豪华”,远比向消费者解释复杂的三电技术、底盘调校理念要来得直接、有效。
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花几十万买一辆车,能得到一个堪比家庭影院的移动空间,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价值体现。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
当整个行业都朝着“把车造成移动客厅”的方向一路狂奔时,我们也不禁要思考一些问题。
一辆车,它的本质首先是一个交通工具,安全、可靠、操控性、能耗效率,这些才应该是它的立身之本。
当车企们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打造车内“沙发彩电”的舒适体验上时,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车辆核心机械素质的打磨?
我们追求大空间、大尺寸,但这也带来了现实的烦恼:在日益拥堵的城市里,一辆超过五米长的“庞然大物”意味着更难找到合适的停车位,每一次在狭窄的街巷里穿行、在老旧的地下车库里挪动,都成了一场对驾驶技术的考验。
同时,更大更重的车身,也往往意味着更高的能耗。
我们为那些看似豪华、但在日常通勤中可能一年也用不上几次的配置付出了高昂的购车成本和使用成本,这笔账算下来,真的划算吗?
这种风气的盛行,实际上是车企们找到了一条迎合市场、快速见效的捷径。
他们用这些显而易见的“大”和“全”,巧妙地营造出一种“高级感”,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从而为较高的定价找到了合理的支撑。
但这也在无形中导致了产品的高度同质化,大家都在同一个赛道里“卷”尺寸、“卷”配置,好像谁的车更大、谁的冰箱能多放两瓶可乐,谁就赢得了市场的先机。
这种现象,反映出的是整个行业在快速发展阶段的一种集体焦虑和路径依赖。
无论是用华为的标签去推广蔚来的信息误导,还是汽车产品设计上愈演愈烈的“客厅化”趋势,它们共同指向了当前市场环境中的一种浮躁心态。
品牌为了博眼球无所不用其极,产品为了造卖点而拼命堆料。
我们为中国汽车工业在新能源时代取得的飞跃式进步感到由衷的自豪,我们的品牌敢于创新,我们的产品力在全球范围内都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
但正是在这样的高光时刻,我们才更应该保持一份清醒和冷静。
一个健康成熟的市场,应该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市场,既要有能满足全家出游的“移动堡垒”,也应该有小巧灵活、注重驾驶乐趣的精品小车;既要有主打科技舒适的“智能座舱”,也应该有追求极致能效和可靠性的“朴实工具”。
而一个值得信赖的舆论环境,则应该建立在真实、透明、尊重读者的基础之上。
我们消费者想要的,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个清爽的购车决策环境,和一辆真正从我们实际需求出发、踏踏实实造出来的好车。
我们支持国货,是支持那些沉下心来搞研发、认认真真做产品、诚心诚意对用户的企业。
希望我们的汽车行业在经历了这场喧嚣的“军备竞赛”后,能有更多的品牌回归造车的初心,在核心技术上深耕,在产品定义上多元化,共同推动中国汽车工业从“做大”走向真正的“做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