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2015年的春天,那个时候咱们几个老朋友都在想换车。旧车是破烂不堪,毛病那叫一个频繁。你知道的,自动挡松油门就卡死,冷天打不着火,刹车还老跑偏。差不多每隔两三个月得修修,赔钱还不一定解决问题。有一人还说,算了,早换早安稳。 于是就一伙人跑去4S店,想在节假日一起买台车。
那天都快成团购了:六个人,六台车,都是CRV。其实当时大家各有心思。有人看重空间,有人喜欢省油,还有人单纯看颜值。结果你猜怎么着?竟然还专门安排了专属的销售,特意强调这批都订好了,三个月后才能提。我还记得那天,销售一脸严肃,嘴角一丝不苟,像在宣布愿赌服输的架势。
一开始还期待能有点优惠。你知道,我当年还打了个赌,说肯定可以谈个价。结果好家伙,居然没有折扣!他们还说,这是行情,早买早享受,别想优惠。说得像他们多么难得,让人觉得不买倒挺亏的。我们当中一个朋友调侃:要再便宜个两三千,大家还能多喝瓶酒。结果,销售还补了一句:六台都订,价格全一样,不能再低。瞬间觉得自己吃了个哑巴亏。
而且,订车没几天,官方通知说要等三个月。我们还在那议论:估计供应链还不稳定,市场火爆。其实心里也知道,还是价格垄断加上市场火热,供不应求。他们那会儿,神仙都知道,吉普指南者、丰田汉兰达都得排队预订。有朋友还打趣:这市场像垄断了似的,想涨价就涨价。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那年零售价格比预期要高个五六千,确实挺火的。
记得那会儿,销售说:提前订,提车得三个月,别当回事。但没人喜欢那种感觉——排队等车,像等待生活带来的不确定。倒是我身边的人,哪家车店都一样。那时上本田4S店看车,销售员对我们爱理不理,有点那种看你不顺眼的感觉。那种被摆拍的感觉挺刺的。其实之前我还以为买车可以砍价捞点优惠,结果发现,真没有。那时的销售,除了嘴皮子,啥都没有。
我还记得我当年的一个爆料。我朋友买吉普指南者,那会排队排到离谱。都在预订,好像没人愿意多花钱直接现车拿,有点人多势众的感觉。就是那会儿,别说什么价格透明,基本都是预约+排队,基本没有现车。吉普停产那事,我猜可能也是市场瞬间火爆造成的。突然一夜之间关门停产,真是个小谜团。
现在回想起那段日子,也真挺怀旧。毕竟,那时候的销售态度变了不少。以前那种强硬,像是在占山为王。现在不仅不那么强硬了,倒是挺友善,愿意帮你讲价。只是事儿变多了,买车也变讲究起来。
说到价格,具体到那次我们六个一块儿订,整体下来,没有折扣,额外的白车还要多支付三千块,白色那辆加了个颜值费。当天还看到两个朋友为了颜色差别折腾半天。白色看着显干净,但夏天热得快,朋友还调侃:白车就是比别的车更容易变成‘烤箱’。我心里暗想——要不是图便宜,早买黑色了。
这事还让我琢磨一下,买车真是个折腾事。特别是在市场不稳定的年份。无形中,供应链变得像个迷宫,每个厂商都像在抢市场,供需关系一旦失衡,价格还会飙升。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那种买车时间刚刚好,价格也合理的故事?我觉得那个刚刚好,其实很难遇到——除非你有点运气。
再说说修车的事,那年我一个朋友因为刹车异响跑去维修点,那环节也是一团糟,维修工说:这个问题,得更换一部分,但是要等几天。我去翻了下他那个修理记录,就那点事,居然记录了三页。一点都不夸张。有次,我在修理厂看到一个销售员跟客户聊:你这车,旧的肯定要换,理赔也不划算。他偶尔抬头对我说:现在修车都一样,贵的都一样,关键看你怎么讲。我觉得他们这个市场垄断的感觉挺像菜市场,没有啥竞争,反倒让整个流程都变得懒散起来。
回头一想,我一直觉得买车除了价格,最重要的还是买个心安。现在好多车也要挂互联网+,线上的流程变得方便了很多,但其实暗地里还是走流程,只是换了个说法。你说,我那会儿最怕的,就是预约、排队、等提车的那个过程。
我想问问你们,买车最怀念的是什么?是不是那种第一次开新车,既期待又紧张的感觉?或者,是被销售那种硬性套路折腾到想扔钥匙的瞬间?反正我觉得,买车这件事,除了买的价格和车的品质,还暗藏了许多人情味。你有没有像我一样的难忘经历?还是说,现在哪个品牌的成交流程都变得更果断了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