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自驾出行迎来了近年来的峰值。出行次数达到了18.7亿,人次,高速公路上的车流每天都超过7000万辆,新能源车大约有1400万辆。这么庞大的车流量,要想在高速服务区里把充电需求完全满足,基本上难度挺大。
眼下,很多高速服务区都开始采取“叫号充电”的办法,目的就是为了保持秩序,就像排队吃饭一样。通过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的反馈,9月30日晚上到10月1日凌晨,在北京、杭州、武汉、长沙、广州、深圳这些热门城市的高速服务区里,新能源车的充电桩前都出现了长时间排队的情况。有的地方半个小时就能排到6个桩,等待时间有时要从1小时到4小时不等。充一次电没满线,3个小时变成常事了。
有车主说,自己排到60多号,“都睡醒一觉了,还轮不到”。不少新能源车主甚至都不敢开空调,怕耗电影响等待时间。
要说平时在市区里开新能源车,那确实挺舒服,电费一毛左右一公里,日常上下班50公里以内,车子续航400公里也能轻松搞定。不过一到国庆长假长途高速上跑,就感觉掉电特别快,堵车时要开空调或暖气的话,电还真顶不住多久。
油车节假日也得排队,不过好在效率还算行,就是不用等太久。要是电动车用快充,至少得半小时,那要是碰上下班高峰期排队充电,等待的时间就变得难以把控,时间差被一放大,排队的烦恼可就多了去了。
这些年一直没能搞定的节假日高速充电难题,关键问题在哪儿呢?
根据数据显示,到2024年底,97%到98%的高速服务区都建有充电桩,大约有3.3万到3.5万个高速场站的充电设备在运行。到2025年8月,全国充电设施总数约1735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约432万台,仍在快速增长,增速达37.8%。无论是充电桩的总数、功率还是增长速度,中国都已经站在了全球前列。
不过假期一到,高速路上充电难的问题还是很棘手。原因就在于,大量车辆涌上高速,安排充电变得挺烦琐。节假日长途出行基本都集中在同一时间段,走的路线也大多相似,而且车流量集中在沿海地区朝内陆方向移动。而我们的充电桩,大多集中在沿海一带,内陆地区的少得可怜,这样一来,假期出游的流向和充电站布局就不太匹配,也就造成了这个难题。
再说,高速服务区里的高功率直流充电桩比例平平,站点级别的并网容量也成了限制发展的主要障碍。
其实啊,高速服务区不怎么愿意多搞高功率快充桩,主要还是因为这个投资太大啦,一个快充桩的钱往往要几十万呢,回本时间长得让人都快绝望了。再加上需求的时间分布不均,假期的时候“单峰、单向”的充电需求远远超过平时,要是按最高峰值来配置设备,闲置的时间就太多,投资的利用率就打了折扣。
再来说说电网压力,假日期间集中充电,导致电网负荷猛增,有一些老旧的服务区根本跑不动,不少高速服务区的那些老旧充电桩,功率都在减弱,标称120kW的实际只有60kW,原本的快充变成了慢充不少。
最后,技术标准不一致的问题挺头疼,各种车型的充电协议五花八门,不同品牌和款式的电动车接口都不一样,结果就导致一些公共充电桩没法用,添了不少长途出行时的麻烦和不放心。
这款车续航不到400公里的入门级电动车,确实在市场上吃亏不少,也算是拖了后腿吧。
车企这边也不能啥都不管,虚标续航这事儿不是头一回。有个男的就抱怨,说自己那车标着续航670公里,结果开着开着才跑了200公里就没电了。
得知道,现在市场上还是有不少续航400公里的纯电车,市区里啥事儿都不用担心,充电桩也多,400公里的续航完全够用。不过到了高速上,考虑到虚标和缩水这些问题,走个7折,也就是大概280公里左右。一遇到堵车在高速上,那种焦虑可以说是真难受。
还有人抱怨啊,明明车上装了800V的快充技术,可到了国庆高速公路上的充电站,排队等叫号的事情还不少,真搞不懂为什么会这样。
今年国庆之前,许多地方的服务区已经提前进行了充电服务的升级升级。比如河南交投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在京港澳、大广、连霍等省内主要高速上,新增了超过1400根充电枪,覆盖了60多个服务区,这些重点服务区都配备了快充桩,基本建成了一张高速超充网络。有的服务区还用了华为的全液冷超充技术,最高充电功率能达到600kW,大家可以一边喝杯咖啡,一边充满电,然后继续出发。
广州、重庆、福州、乌鲁木齐这些城市都在推超充城市的建设计划,乌鲁木齐今年底打算建起300座超充站,主城区搞个三公里的“超充圈”,让城市范围内到处都能领充电的便利,形成了城市面状、公路线和农村点状的超充网络格局。
现在,800V超充技术正迎来快速发展,许多新车通过全域高压系统和超充电池,成功实现了15分钟充电续航500公里的目标,大大提高了用户补能的效率。
不过呢,目前还是有不少品牌在落后,入门款车子仍然停留在400V,甚至有些全系都没搞800V的配置。这就给想跑长途的用户带来了不少麻烦。有时候,400V的车占用着800V的快充桩,结果资源就浪费了不少。
每到国庆的时候,总能看到增程车排队充电被吐槽的场景,今年也没例外。这辆车的天生缺点就在于它的电池容量比较小,再加上充电系统和充电桩的输出功率有限,导致充电速度挺慢的。即使用了超充桩,输出功率再高,也没法让电池快点满。
在一些服务区里,许多增程和混动汽车也在排队充电,导致纯电车主纷纷抱怨。增程车充电速度比较慢,基本上充满电的时间几乎是纯电车的两倍,也就是说,纯电车主的续航焦虑又多了一份。排队等待的时间预计也得翻倍,感觉压力更大了。
因为增程车的油耗特别高,用油成本也就变得非常昂贵,所以大家自然就想省着点儿用。这也反映出,增程车既能油也能电,但在实际日常用车中,大部分情况下,大家都已经不用油了,纯粹用电的场景占了绝大部分。
在高速上补充能量,确实是缓解充电难题的一个好办法,不过会规划路线的人其实不算多。
不少常跑高速的车主,有经验的,每到小长假,总会在车友群里晒出“下高速充电”的那些事儿。
今年的情况嘛,很多人在高速服务区排队充电,排了四个小时还没搞定。要是能下高速在附近充电,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一般在高速出口附近,三公里以内就有充电站,人数少,又划算。在充电的这段时间,吃个饭、上个厕所、休息都绰绰有余。
想要搞定那1400万辆新能源车在高速上的充电难题,首要的还是车主得懂得提前安排好路线,不要一窝蜂地跟风涌到服务区排长队。
今年推出的叫号服务确实算是个大改善,不过高速服务区还能再搞点别的,比如在醒目的地方摆上指示牌,告诉车主就近下高速去找最近的充电站,这样一来,服务区的压力也能减轻不少。
有网友说,国庆期间从广州出发去湖南,充电啥问题也没有。沿途的充电桩特别密集,只要在路上哪个县市下高速,快充桩多得很,充电挺方便。高速上排队充电,那不是规划不到位的错吗。
结语:
要想解决高速充电难题,一方面得吸引投资,加快高速公路上的充电站建设,增设更多快充桩,提升充电速度,把沿海地区充电桩多的局面和内陆少的情况拉平。同时,也得通过多元化的盈利模式,解决因时间错配而导致的充电桩闲置问题。另一方面,车企在入门级车型的布局上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只满足于400公里的续航里程,因为这已经跟不上用户的实际需求,推动使用800伏充电平台,采用高倍率电池,才能将充电时间压缩得更短。
对于服务区来说,也得靠调度,把流量提前算好,全流程信息化,实时共享充电桩信息到高德、百度一类平台。在到站前给用户排队号码,动态引导他们去相对热门的站点,或者引导分散,鼓励大家下高速到附近的充电点充电。对消费者来说,学会合理规划路线,别总纠结在高速服务区,得会下高速寻找充电桩,发挥主动性。整体来看,未来发展方向是打造融合储能、光伏和充电的综合能源站,这或许是解决充电难题和盈利平衡的最佳方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