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来自全国20家媒体的编辑们一来到了常州。
目的很简单看看这座城市的新能源热度到底有多“实在”。
第一站直奔理想汽车常州工厂。
展厅里两款热销车型一下就把大家吸引住了。
旁边大屏幕不断跳出各种行驶数据,自动泊车、最长行驶里程、续航纪录……看得人直呼过瘾。
技术模型把复杂的系统拆成一块块“拼图”,座椅、能量回收、快充方案,都能直观理解。
对于媒体同行来说,能把高冷的技术变成看得懂的展示,这分很重要。
理想在常州不是新面孔。
这家公司跟常州已经搭了九年“连理枝”。
累计投入超过百亿元,把产值做到了千亿量级。
对理想来说,这里是生产基地;对常州来说,这是一张加速城市经济的名片。
更关键的是,理想把钱投进研发,短短两年里连续大手笔加码关键技术,像高压纯电、快充、自动驾驶这些“硬技能”越练越溜。
离开发动机轰鸣声,再去看配套企业的新泉志和外饰车间,另一种热闹扑面而来。
这里主要给理想的几款车型做“外衣”。
车间里机器人忙得像交响乐队,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把生产流程整得井井有条。
从原料入库到成品出厂,每一步都有可追溯的记录,目标是把质量波动降到最低。
按规划,这里要做到年产50万套外饰件,目标就是把常州的配套体系做得更牢靠、更智能。
说完厂里热闹,再看城市后台的“温度条”。
常州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早有布局,政府推出了不少实招产业基金、土地和投产绿色通道、人才扶持等。
一笔规模约50亿元的产业基金在推动项目落地方面了关键作用。
这些政策看来不一定很华丽,但把“拿地可开工”“当年投产”的流程打通后,企业办事的节奏就快了,项目的落地就稳了。
城市里还有不少让人会心一笑的场景
新北区的比亚迪基地,曾被形容为“每分钟下一辆车”的高效率样板;
金坛的“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把光伏、储能和充电桩组成了一个便利圈;
武进的科技园里,氢能链条正在慢慢拼成,更像是在为未来的能源版图预留位置。
这些点位拼在一,形成了“发电、存电、用电、传电”一条龙的产业闭环。
媒体们来回走访,不少人都被常州的“组拳”打动。
企业的技术迭代和政府的服务效率在同一频率上运行,让人感觉这里的新能源不只是规模大,更靠谱。
某位初来乍到的编辑说,看到的不是单个企业的炫技,而是整座城市把配套体系、政策环境和人才链条一块儿搭来的能量场。
看未来,常州的目标明确。
除了继续支持像理想这样的头部企业,还要推动更多前沿技术落地。
比如更高效的储能方案、更耐用的光伏组件、全固态电池这些“未来牌”都在被重点关注。
若这些技术能在本地率先规模化应用,常州在国内乃至国际的竞争力都会再进一步。
最后一句轻松的话
如果你以为新能源只是车多充电桩多,那就错过了城市运营和产业配套这部幕后大片。
常州正在用一系列看得见的项目和看不见的制度,把自己慢慢打造成一个有温度又有厚度的“新能源之城”。
你怎么看这事儿?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