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数据在汽车圈炸开了锅。大众汽车披露,2023年上半年,公司整体毛利率大幅下降到不足8%。这是什么概念?放在过去,这家老牌巨头毛利率常常能跑在10%以上,甚至一度接近15%。而现在,不足8%——这已经接近有些新能源车企“烧钱亏损”的毛利水平了。很多人都在问:大众是不是出问题了?这也太不正常了吧?
别急,我们先把账翻一翻。根据大众近期的财务数据,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是1321亿欧元,看着还挺稳。而利润呢?只有不到104亿欧元。换算一下,净利润率约是7.8%。听起来还行,但问题就在于这个“还行”的基准:对一家汽车巨头来说,7.8%的净利率,已经是擦着及格线了,更何况大众是个体量庞大的公司,任何利润收缩都可能压得它喘不过气。
说到这里,先别急着得出“衰败”的结论。我们接着拆数据。营收没掉,利润为什么掉得这么厉害?从公开的财报看,大众今年在研发和生产上的投入明显加大。比如纯电车型的研发预算,从过去的单年100亿欧元左右,直接拉高到了近120亿欧元。再比如,为了抢占市场,电动车型的定价策略更加激进,尤其是中低端车型,比如ID.3和ID.4进入中国市场时,价格已经压到新势力车企的底部。这就是“毛利率摔了个跟头”的原因之一:研发投入高,售价压低,赚得自然少。
这还没完。再翻翻账期,大众的现金流也变得紧张了不少。上半年财报显示,因为芯片、动力电池供应链的不稳定,公司生产成本被拉高,同时部分交付周期延长,资金周转效率降低。这种情况在传统车企里其实挺常见,但今年特别糟心的是,新能源车企的交付普遍加快,账期缩短,消费者“抢新”的心理也更明显。结果呢?大众作为传统车企的代表,显得更加笨重,利润率掉得就更明显。
那是不是说,大众真出问题了?其实也不一定。我们可以顺手拉几个同行对比一下。比如,特斯拉,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也掉到了20%以下,而过去它轻轻松松能跑到26%。再看新势力,比如蔚来和理想,蔚来的毛利率直接掉到不足13%,而理想虽然压着30%的高毛利,但净利润也开始收窄。即便是丰田这样的传统巨头,今年上半年毛利率也从去年的19%左右滑到了15%。换句话说,整个汽车行业都在经历类似的“毛利摔跤”,不是大众一个人的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其实挺直接:电动化转型。大众今年的研发经费大幅增加,是因为它正在全面推进SSP平台,计划将电动车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压低,同时提升续航和充电效率。研发高投入,账面上看着亏,但实质是为了后续的技术迭代做准备。更关键的是,大众的战略布局是“吃长线”:它在欧洲市场挤压中低端市场,同时在中国市场用价格战拉销量,这些动作短期内会压低毛利,但长期来看,可能是为了稳住市场份额。
当然,也有人说大众是不是“乱花钱”。比如,有些分析认为,大众的战略太分散,既要做纯电,又要保留燃油车,同时还想用新能源品牌(比如Cupra)抢年轻人市场。这种“多线作战”确实容易让财务压力增大,尤其是研发成本高的时候。但你说它真的很混乱吗?其实未必。大众的燃油车业务依然是它的现金奶牛,比如高尔夫、途观这些车型的利润率依然很高。而新能源板块虽然在烧钱,但它的GTI和R品牌电动化项目,已经开始在欧洲市场收获年轻消费者的关注度。这些场子,大众都没丢,反而是硬生生地撑住了。
所以,这事看着吓人,其实拆下来就没那么离谱了。毛利低、利润收窄,大众确实面对着压力,但它的动作基本上都有章法。要紧盯的不是这些表面的数字,而是它的下一步怎么走。如果SSP平台能兑现它的承诺,未来大众的纯电车型可能会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毛利率自然会回升。而如果它能在价格战里稳住中低端市场,那市场份额就能支撑它的长期盈利能力。
当然,这事也不能掉以轻心。大众不是完全没风险,它的成本控制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否则纯电转型可能会拖得更久。但总体来看,一个百年老牌车企,正在用它惯有的方式迎接电动化浪潮。吓人是吓人,但拆开看,其实很多问题都在计划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