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唠点儿嗑,说说这吕梁市的汽车“以旧换絿新”贴补。按说,这是提振内需的妙手,可细瞅那份申报须知,嚯,规矩还真不少。又是玉照留底,又是“原图”呈递,银号还得细到分理处,连码子都得誊录。我说,这是便民,还是给黎民添堵哇?
这事儿,明面上看,是衙门想把银子发好,免得有人鱼目混珠。可咂摸咂摸,是不是也折射出一些更深远的考量?
先说说这“玉照留底”、“原图呈递”。如今谁的机子里还没个美颜神器?稍加润饰,清晰度是上去了,可万一跟真货有点出入,算不算虚报?这可就糊涂账了。况且,现如今不少老叟,智能机玩不转,让他们摆弄这些,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
再说这银号信息。细到分理处,还得填码子。这年头,谁没事儿把银号码子揣兜里啊?还得专程跑银行问询。您说银行伙计忙不忙?人家肯不肯搭理您?而且,银号还得是申报人本人的甲种卡,乙种卡还得升级。这又是一道槛。
兴许有人会说,官府办事,严谨点是正路。防着骗补嘛。这话儿不假,可症结在于,这“严谨”是不是有点过了?是不是有点“为了辖制,而辖制”的苗头?
咱换个视角瞅瞅,为啥衙门要这般严苛?是不是因为之前出过冒领的事儿?那冒领的是谁?是升斗小民,还是某些有门道的主儿?倘若是后者,那是不是该把重点放在盯住这些“蠹虫”身上,而不是让所有人都来摊派这个成本?
而且,这申报流程,是不是有点太依赖于线上操作了?现在都讲“数码鸿沟”,不少老弱病残,压根儿不会用智能机。那他们咋办?莫非就该被撇在惠民政策之外吗?
再者,这贴补申请被驳回后,还得“根据批复逐项补正信息,切莫直接照搬原件重递”。这意思是说,您得自个儿去研读批复,自个儿去修订材料,自个儿再去呈递。万一碰上个晦涩难懂的批复,您连字都认不全,那可就抓瞎了。
实则,官府出台政策,本意定是好的。但好的本意,也得有好的施行路径。如果施行路径不对头,再好的政策,也会变味。就像这汽车“以旧絿新”贴补,倘若申报流程过于繁琐,让黎民望而却步,那还不如作罢。
这事儿,让我想起早年间听过的一个段子:说有个老爷下乡巡视,瞧见农人在田里劳作,便问:“你们累不累呀?”农人说:“不累。”老爷龙颜大悦,说:“看来咱们的工作做得甚好,农人都很满意。”
这固然是个笑谈,但这笑谈背后,却折射出一个很骨感的问题:有些老爷,只盯着表面的数据,却忽略了黎民的真实感受。只想着把事情做得光鲜,却忘了把事情做踏实。
是以,吕梁市这汽车“以旧絿新”贴补,到底能不能真正惠及黎民,关键还是要看施行。要简化申报流程,要加大宣导力度,要为特殊群体提供帮扶。
当然,话又说回来,官府也着实不易。既要防着骗补,又要方便黎民。但这并非一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难题。只要用心去做,总能找到一个折衷点。
末了,回到开篇的问题:这是便民,还是添堵?我觉着,这取决于咱们怎么去看待这桩事儿。倘若只看到政策的“严苛”,那肯定是添堵。但如果能体察到官府的用心,瞧见政策背后的良苦,或许就能多一份体谅和支持。而更紧要的是,希冀官府能多听听黎民的声音,把政策做得更好,更扎实。这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