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中国的汽车市场,出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奇怪的现象。
按理说,这几年我们自己的国产车,尤其是在新能源这个赛道上,发展得是真不错,可以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
你看大街上跑的绿牌车越来越多,像比亚迪、问界、理想这些牌子,不仅销量节节攀升,技术上也拿出了不少真东西,甚至连小米这样的新玩家一入场就能掀起巨大的波澜。
这本该是件让大家伙儿都挺高兴的事,证明咱们的汽车工业确实是强大起来了。
但奇怪就奇怪在,每当一款国产新能源车火了,网上总会出现很多批评甚至贬低的声音,而且有些说法听起来让人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
回想一下十几二十年前,那时候我们买车,基本上就是大众、丰田、本田这些合资品牌的天下。
当时的情况大家也都有印象,很多热门车型不仅价格定得高,配置给得还特别吝啬,甚至想早点提车还得额外加钱,就这样,买到车的人还是喜气洋洋,很少有人会去公开指责说这车“不厚道”或者“性价比低”。
可是现在反过来了,国产车好不容易靠着技术和诚意,把价格打了下来,把配置堆得满满的,让消费者能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产品,反而有一部分人开始吹毛求疵,觉得这也不是那也不是。
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好好琢磨一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咱们先不谈感情,就看看实实在在的数据和市场表现。
就拿2024年来说,权威机构的数据显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已经稳稳地超过了百分之四十。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简单来说,就是现在每卖出十台新车,就有四台以上是新能源车。
这个比例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遥遥领先的。
再看具体的品牌,比亚迪去年的全年销量突破了四百万台,这个数字有多庞大?
它差不多相当于老牌巨头大众汽车和丰田汽车在中国市场销量的总和。
而且,这股势头不仅仅局限在十几万的家用车市场,在三四十万甚至更高价位的高端市场,像理想、问界这些国产品牌,也已经开始和传统的豪华品牌宝马、奔驰、奥迪正面竞争,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面对这样的市场表现,那些“全靠补贴才能活”的论调,就显得有些站不住脚了。
如果一个产业、一个品牌真的没有核心竞争力,完全是靠外部输血来维持,是不可能获得如此大规模、如此持久的市场认可的。
消费者是用自己的钱在投票,成百上千万的家庭选择了国产新能源车,这背后必然是产品本身在某些方面,比如使用成本、智能化体验、驾乘舒适性等方面,确实满足了他们的需求,甚至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更有意思的一个变化,发生在二手车市场,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保值率”问题。
过去,保值率一直是合资品牌,特别是日系车引以为傲的标签。
很多人买车时都会考虑,这车开个三五年还能卖多少钱。
一辆本田思域或者丰田凯美瑞,在过去确实能做到三年下来残值率还很高,被看作是“理财产品”。
但现在的情况完全变了。
由于国产车的强势竞争,合资品牌为了保住市场份额,不得不采取“以价换量”的策略,新车价格一降再降。
就拿雷克萨斯ES这款曾经的“加价神车”来说,几年前你想买它,不加个一两万块钱,销售都懒得搭理你。
可现在呢?
普遍都有七八万的优惠。
新车都这个价了,你让二手车商怎么收你的旧车?
他总不能赔本做生意,收回来的二手车卖得比新车还贵吧?
所以,所谓合资车的“保值神话”正在快速破灭。
反观一些热门的国产新能源车,比如小米SU7,由于订单火爆,二手市场的价格甚至一度超过了新车指导价。
这充分说明,保值率并不是由品牌国籍决定的,而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和新车价格的稳定性决定的。
那么,既然事实和数据都摆在眼前,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对国产车的进步视而不见,反而抱着一种怀疑甚至敌视的态度呢?
分析下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惯性思维”。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中国家庭的汽车消费史,几乎就是一部合资品牌的成长史。
从最早的桑塔纳、捷达,到后来的雅阁、凯美瑞,这些车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定义了什么是“好车”。
“德国车的扎实稳重”、“日本车的省油耐用”,这些观念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口碑相传,已经深深地刻在了许多人的脑海里。
这种观念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在当时也确实是事实。
但问题在于,市场是在飞速变化的,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
很多人还停留在过去的印象里,用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产品,这就产生了所谓的“认知时差”。
比如,家里有长辈看到年轻人买了辆国产电动车,第一反应往往不是关心这车的续航够不够用、智能驾驶好不好玩,而是会忧心忡忡地问:“这电池能用几年?换一下是不是很贵?”他们脑海里关于电动车的知识,可能还停留在早期技术不成熟、续航短、问题多的阶段,完全没有意识到现在的三电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厂家普遍提供长期的质保服务。
这种基于过时信息的担忧,自然会转化为对国产新能源车的偏见。
第二个原因,则更加现实,那就是国产车的崛起,实实在在地触动了一部分群体的利益。
过去,合资品牌凭借着技术和品牌的先发优势,在国内市场享受了超高的利润。
一款在国外已经很成熟的车型,拿到国内来稍微改动一下外观内饰,减少一些配置,就能定一个很高的价格,而且不愁卖。
这种“躺着赚钱”的好日子,现在被国产车彻底搅乱了。
同样的价格,国产车能给你更大的空间、更丰富的配置、更先进的智能系统和更低的能耗。
面对这样的“降维打击”,合资品牌的利润空间被急剧压缩,日子自然就不好过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它们的销售网络,很多4S店都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卖车不赚钱甚至亏钱,只能靠售后维修来勉强维持。
对于整个产业链来说,受到冲击的还有二手车商。
以前,他们最喜欢收的就是那些保值率高的合资热门车,周转快,利润稳定。
现在,合资新车价格天天在变,今天收回来的车,明天官方一降价,这台车就瞬间贬值了,砸在手里就是实实在在的亏损。
你想,他们的生意受到了这么大的影响,心里能没有怨气吗?
当他们在网上发布各种言论,强调“新能源车不保值”、“电池衰减严重”的时候,究竟是在客观地为消费者分析利弊,还是在发泄自己的不满,并试图通过影响舆论来延缓自己手中燃油车库存的贬值速度呢?
这背后的动机,其实并不难理解。
所以,综合来看,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舆论上的矛盾,其实是一个行业大变革时期的正常现象。
一方面,是国产汽车工业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弯道超车”,为消费者带来了实惠;另一方面,是旧有的市场格局被打破,导致一部分人的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了直接的冲击。
那些曾经让我们“高攀不起”的合资车,在市场竞争下被迫降价促销,这本该是市场回归理性的好事。
但现实却是,提供更多价值的国产车反而承受了更多的非议。
这种现象背后所反映出的思维惯性与利益博弈,才是当前汽车市场最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