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郑州,总是把热浪烘烤得有些失控。上午九点,空气就贴着地皮滚烫地游走,赛车场门口人流攒动,安保队员和各路媒体你来我往。铁栅栏内,一排新能源车型整齐待发,涂装上还残留着无数来自越野、冰道和水池的“战斗疤痕”。一旁竖着大幅展板——悬天沙坡、浮水航行池、模拟冰道,这场地,比起传统赛车场更像是地理实验室和科技秀场的混种。
我注意到来试驾的,不只有高净值人群,还有在校大学生、头发花白的阿姨,以及被家长牵着的孩子。建造方显然有种“人人可玩”的执念。要是你也站在这里,看到一辆U8浮水直行、干脆杀入水池而安然无恙,大抵也会和我一样,多少被那种“日常秩序被小范围击穿”的奇特观感感染。

先抛个设问:如此大成本、高科技的“全地形赛车场”,对比亚迪来说,真是炫技、烧钱的秀场,还是真有其战略考量?如果你是老板,会不会更踏实地多造几台能赚钱的大热门车?
先公事公办,把事实梳理透:2025年7月,比亚迪海外销售突破八万台,仅一年多时间,把新能源足迹拓至112个国家和地区,一脚踹进全球汽车销量前五。这个“当年深圳老厂”名正言顺成了“国际大厂”。但比亚迪,一贯不满足于数据好看——郑州全地形赛车场,投资五十亿,落子中原,明眼人都能看出是要下更大的一盘棋。
场地面积六万平米,核心专利十余项。悬天沙坡29.6米的垂直高度,找了6200吨沙子精准还原阿拉善;浮水池专为仰望U8打造,长70米,车能在里面优哉游水、不翻不沉。模拟冰道湿滑如真,低摩擦环形道玄武岩砖配3毫米水幕——别说是普通人了,经常跟驾驶安全课混日子的专业车评人,摸到方向盘都会肾上腺激素飙升。
但这套“炫技”套路表面热闹,内里却冷静得很——每一项黑科技展示,不过是比亚迪对自己的终极设问:你有多少种“极端环境下的安全性”能兑现给用户?你对技术到底有多负责任?这些场景,就是把车企的常规广告词,夹进了冰与火、沙与水的现实大考中。
理性分析,赛车场对比亚迪的意义是什么?
它的功用不止一个。一来,这是极端工况下的产品验证场。动力、制动、底盘、智能系统,能不能让用户亲手玩成花,能不能让媒体和全行业用真沙真冰试出短板短处。这不是单纯的营销,而是一种自信:“我敢让你在这里使劲造,看你能不能把它干趴下”。
二,这是文化破圈的场子。和德国保时捷驱动的精英文化不同,比亚迪“赛道体验599块”,露营、烧烤、夜宿一条龙,把原本高冷的赛车场向全民打开。汽车不是中产与少年梦,而成了全家共享的游乐工具。赛道,是汽车的新江湖,但也是普通人能掺和的新乐园。
三呢,还是一条本地产业链孵化带。培训车手、文旅打卡、文创周边拉长产业线,不止有热烈的市场想象力,还附带冷静的生意算盘。“赛车+消费”的新闭环,是比亚迪想在未来十年逐步站稳的“长远事业”。
反过头来看,有人觉得这像炫技表演,结构复杂、投入巨大,短期见不到直接利润——正好说明比亚迪已经不急功近利。真正的全球型企业,到了市占率领跑的阶段,反而要学会冷静自我拷问:
我们还能突破哪里?还敢为行业设定哪些新标准?能不能带着中国制造把汽车体验做到极致?
郑州的全地形赛车场,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而来的。它不但要让极端安全成为行业“普基”,还要把新能源汽车的“黑科技”做成全民体验。“安全性能,不是营销词条,是每个普通司机能在水池、冰道、沙坡上身体力行的真自信。”
赛道、浮水池、冰面、沙坑,每一拐角比亚迪都装了点幽默。就好比沙坡上定了吉尼斯纪录,不仅仅是给媒体创造谈资,其实也是一种反讽——敢设极限,才敢叫靠谱。
工程师去阿拉善讨教“沙虱子”,联合航天院模仿北欧冰道,“黑灯工厂”里的工人估计会偷偷吐槽:这不比卷螺丝还费神吗?但至少,比亚迪愿意把最严苛测试留在家门口,不必到北欧“取经”。自嘲一句,以后拍极限驾驶短视频,怕是都不用出国了。
总说技术无情,其实产品背后藏的是对用户体验的精准计算。当车型不只是参数的简单升级,而是“安全、极限、生活方式和文化”的综合体,或许这才是中国汽车正在向世界贡献的新范式。
平心而论,这条路未必处处坦途。每一个“人人可享”的体验背后,既有社会认知的改变,也有产业链复杂利益的拉扯。让所有人都上赛道,真的会带来更好、更安全的汽车和驾驶文化吗?长期看,这样的大场景生态,是不是会成为全行业的新底线,还是只会是财力雄厚品牌的专属荣誉?
也许,“全地形赛车场”未必会让每个中国家庭都变成赛车手;但它起码让我们思考:当汽车工业从“造出来”到“用出来”,是时候关心体验本身,拿下产业文明主导权了。
至于未来答案,要等时间开出下一份成绩单。你会愿意为了体验技术的极限,迈进这样的全地形赛车场吗?汽车不再只是工具,变成自由与探索的象征时,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与车有关的一切?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