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一年体验录:电驱轻松、省钱真香,后期“掉队”细节也不少
家里那台增程车,转眼已经开了一年多。最初提回来的时候,心情还挺激动的。那会儿身边朋友都在聊理想、问界这些品牌,说什么“油电双全”,用起来特省心。我也是被宣传种了草,总想着既能享受纯电的静谧和加速,又不用担心续航焦虑——听着就像捡了个大便宜。
头几个月确实很满意,每天上下班堵在路上,也没啥烦躁感。主要是起步一脚下去,那种安静、顺滑,比我以前开的油车舒服太多。有次晚上回家,小区门口排长队,我坐在驾驶位里连音乐都懒得开,就那么发呆,窗外人声嘈杂,车厢里却安静得有点不真实。
动能回收这玩意儿也是神奇,一开始还不太习惯,总觉得松开加速踏板时减速有点突兀。但慢慢适应之后,上下坡、等红灯,全靠它帮忙刹住脚。我甚至养成了一个坏毛病——老是比谁踩刹车少,看着能量条一点点回血,有种莫名的小满足。
最打动我的还是续航和花销。说真的,以前每月加油要好几百,现在基本都是充电为主,一个月下来100出头就搞定。这费用对比燃油时代简直夸张,有时候忍不住翻翻账单,还以为自己记错了数字。有次清明节返乡,全程700公里来回,中途根本没补过一次能量,把爸妈惊讶得合不上嘴。他们一直觉得新势力的东西“不靠谱”,结果一路下来反倒成了他们饭桌上的谈资。
不过,人总不能只盯着优点看。一辆车真正陪你度日子的时候,那些小问题才会逐渐浮现出来。有一天晚上送老婆去地铁站,本来气氛挺好,她突然皱眉问:“怎么突然响起来?”原来是发动机介入发电,那嗡嗡声特别明显。在白天马路上其实无所谓,但夜深人静时,这声音混进耳朵格外刺耳。我试过把音乐调大,但效果一般。而且我那台隔音做得一般,每次发动机启动,不光听得到,还感觉到微微震动,好像整个座椅跟着一起颤抖似的,让人难免疑神疑鬼,是不是哪里出了毛病?
冬天更是一道坎。本以为增程可以避免纯电掉链子的尴尬,可现实并没有给面子。一到零下,大屏幕上的续航数字蹭蹭往下掉,用暖风更是雪上加霜。本想靠一箱油撑住寒冬,可发现综合表现也就是勉强追平燃油水平而已,没有预期中那么美妙。有段时间每天早晨出门,都要盘算一下今天该先充还是直接用汽油顶过去——心理负担悄悄变重,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对“快没电”的焦虑竟然超过以前跑低油量警告灯的时候。
还有个让我哭笑不得的小细节,就是选择充/加哪个的问题。如果说当年开燃油车,加满一箱安心用;现在每逢剩余20%不到,就开始犹豫,要不要先找地方插会儿?尤其周末出去玩,如果碰巧赶上服务区排队,我居然宁愿等半小时,也舍不得直接切换成汽模式……毕竟算过账,用纯电划算多啦。这种纠结折磨人的劲头,很难形容给没体验过的人听懂。
说到底,这类车型适合什么样的人?如果让我重新选一次,我肯定首推那些纯电续航高一点的版本。别幻想自己天天合理切换,其实绝大多数时间就是拿它当普通纯电脚使唤。一旦动力足够、电池容量够厚,即便偶尔忘记充或者遇到极端天气,也不会太慌张。而且据维修师傅讲,循环次数少一些,对后期衰减影响也小一些,这方面我是信服他的经验之谈。
再有就是等等看市场升级吧。据说明年很多厂商都会推出支持快充、400km以上纯电续航的新款,到时候买新不买旧可能更划算。不然现在市面上一些车型200km左右真是不够看,一周两三趟外出就要惦记补能,对于工作忙或者家附近没有固定桩的人是一种无形压力。不怕麻烦的话当然另当别论,不过身边同事吐槽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怎么又该找桩啦?”
还有一个角度值得琢磨,就是自己的实际生活环境。例如我,小区地下室正好配套公共桩,下班回来随手插一下很方便。如果没有这种条件,每隔几天专门跑出去找地方耗1小时……老实讲,再喜欢新能源带来的新鲜感也架不住这样的消耗。所以选之前最好掂量清楚自家的情况,否则热情褪去以后容易生闷气。如果你本身对驾驶乐趣要求高,又喜欢尝鲜科技产品,那倒另说。但单从通勤角度考虑,它既不像广告吹嘘那么完美,也远远称不上智商税,只不过各取所需罢了!
写这些的时候脑海闪现去年刚提新车时拍照留念的一幕,当时还信誓旦旦地跟朋友打赌,“以后再也不用挨宰加95号!”如今偶尔还是会拐进熟悉的老牌加油站,不过频率低很多罢了。这一年,说不上改变命运,却确实让日常生活多了一些琐碎但真实的新体验。不知道有没有哪位同样折腾过增程车型?你的故事是不是和我的一样,有甜蜜、有困惑,还有那么一点小纠结?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汽车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