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行业啊,真是刀光剑影。昨天下班路上碰到一位修理工,顺便聊了几句。他说:你知道嘛,现在车都像手机看,屏幕越大越来越多,操控也变复杂。我心里一动,也在想,屏幕这个事,没人控制好,真容易让驾驶变得碎片化。
说到屏幕,就得说那两个车厂的差别,一个是奔驰,追求那种包裹感,大屏幕似乎有点氪金感,新款电动GLC那块巨屏,39.1英寸,除了看点电影,实际操作倒头大了。估算每小时能耗在180瓦(这段先按下不表),开个两小时,差不多花掉0.36度电(市场上普通电费大概0.6元/度,算法估计)。养车的成本其实也不低,百公里油耗估算在10升(体感/样本有限),算下来,油钱在80元左右。电车的成本则是电,得看充电方式,特快充大约30分钟充满,但也要看公共充电站怎么样。
我还记得之前在某展会碰到一位宝马工程师,他说:我们这个iX就是要塑造未来的驾驶感受,高清大屏,看起来很智能,但其实操作复杂得很。他说得没错,实际上操作台那块屏幕,除了主导航,还夹杂了各种参数调整,功能区太多,容易让人分心。你是不是觉得,屏幕多了,驾驶的专注度会变差?我也有点这个感觉。
而奔驰的Hyperscreen,面积大,操作就更加直观,大部分功能都集中在那里,不用二次跳转。像我开新款的电动GLC,试驾时经常会看着那块桌面,感觉像在用平板,信息呈现天衣无缝,但也有烦恼——搞得我更怕有点操作失误。是不是觉得,大屏幕其实算是一种科技炫技,但谁说用起来,就一定好用?我觉得,很多时候大屏反而让人眼睛乱跑。那你会选大屏,还是觉得还是小巧点的内饰更踏实?我其实还在犹豫。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抓到一张线路图——就像人脑的神经纤维一样,连通多个屏幕区,也让整车的交互变得复杂。你看那奥迪,一个小屏折叠设计,是不是想让技术巧妙隐藏?我猜(这思路不一定对),折叠屏大概比单一大屏的耐久性差点,毕竟折叠用到极致,耐用性怎么保证?这其实就是问题——技术再新,成本也得算仔细。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多屏是不是在把用户迫入信息过载的陷阱里?像我认识的朋友,开豪车,首要就是操作越少越好,反正开起来就是享受,不想频繁调菜单。那你说,未来车里到底是真没必要那么多屏,还是多屏只是一种虚荣?这个我还真不敢说清。
而且,供应链的关系也很微妙。你别看这屏幕在车里经常飘着,但背后却由几十个零件拼凑。就拿显示屏这块,屏幕面板、触控IC、软硬件配合,像拼乐高一样简单,但信任度得建立在供应商的实力上。每次走检修坊,那个显示屏碎了或者出问题,都是个头疼事。你知道,厂商压力大,拼的其实不是只看屏幕的大小,更看如何保证这个屏幕在高低温、震动和潮湿环境下还能稳得住。
说到这,我又想到,很多人其实对车内氛围产生的视觉疲劳没有太多意识。比如宝马的iDrive,控制旋钮、辅助开关,比多屏操作直观,但操作起来需要转移视线——你用手指点,那视线得离开前方。这一换,我就想:其实车厂在设计人机交互时,可能并没把用户的瞬间注意力用尽全力量化。那到底哪种设计比例最合理?纯粹看炫酷还是实际方便?
我曾经想:如果把整车空间比作一台手表,屏幕越大,显示的信息越多,但戴手表的人能记住多少?显然不是全部,也不能让人看了一眼就明白。信息传递的效率哪个更高,重点不在屏幕的大小,而在用户如何迅速捕捉到关键信息。
这让我非得问一句:你觉得,未来车里会不会越来越像一个迷你影院或者智能会客厅?还是说,安全第一,没那么多花哨?还是有更聪明的设计方式,把技术变得隐形?
而且,设计师不都说,用户喜欢大屏,因为看起来更未来?真的每个人都喜欢被信息炸得面红耳赤?我都开始怀疑,还记得我爸那会儿,开着老得掉漆的锈车,什么都不用瞅,开起来就舒服。那会儿我还咽口唾沫想:车一定会变得更炫更厉害,但其实反过来,也许,越是追求科技感,越容易忽略最基本的用得顺手。
说到这几句,我又想起,那天修理工打趣我:你这车内饰越看越像个挂件,小屏幕都快要变成装饰品了。我也亏了自己,小心翼翼地琢磨,然后觉得:这个行业的可能就是哪块屏幕不再是亮点,而是让你忘记它的存在。
好吧,说了那么多,最后问一句:在你心里,什么设计才算是真正直击用户痛点?大屏?小控件?还是一种无感的体验?呵呵,真希望下一次试驾,我能感受到点不一样的东西。
(这段时间,突然觉得其实车内那些细节,才是最值得研究的——比如那个转向灯按钮,就在你弹指间就能按到,而不是在那堆复杂的按钮中找。可能很小,但也很实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