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地下车库,冷白色灯光打在SU7的银灰色车身上不甚均匀。玻璃上三个刺眼的“测试车”字样,像从实验室溜出来的幽灵,静静悬在一台“刚落地”的新车上。不远处业主还在反复摩挲贴纸的位置,指甲划着玻璃叮咚作响。要说现场有什么“证据感”,这三个字堪称直击灵魂。新车变测试车的魔幻情节,比A级片还出戏。
如果你是这位车主,估计心理活动能拍个三部曲。花了血汗钱,满怀期待提车,一开门就被当头棒喝——这不是我的车吧?还是说车企把测试品偷偷放入了消费者的名单?这一刻,“我是不是被当了小白鼠”的心态恐怕比豪车后座的按摩还刺激。
把事儿说清楚,戏剧情节其实很简单:九月初,小米SU7交付现场,车主发现车玻璃贴有“测试车”残标。大概率这不是技术流的悬疑片,用玻璃上的静电贴残留就能解释吗?小米的副总裁李肖爽甚至亲自站台——解释说只是抽检的工艺流程残留,承诺吸取教训并改进。可惜插曲并没有迎来闭幕,网络和圈内一片炮轰:“量产车怎么还贴测试标?”这不是建模失误,是剧本没看全。懂行的人一语点破,普通人也能明白,测试品混进商品流,是大事不是小错。
围观网友和行业内人,对小米的解释集体不买账。事件迅速从“测试车”标签,演变为“整车质疑”。车主扒拉着和小米沟通的记录——删帖、“反复横跳”、不诚意——几乎一套标准流程就能通关《传播学》。9月9号舆论发酵到雷军都被点名质问,当年卖手机的口号此刻变成一场售后风暴,连沉默都带点无奈。
如果说“测试车”事件是小型燃爆,这公司最近似乎像某种易燃品,五月份“双风道碳纤维前舱盖”事件快进成第二季。车主发声称新款SU7 Ultra标榜的风道是假货,并不是实际空气动力的设计。小米只能硬着头皮安慰——60天冷静期、积分补偿,但车主觉得蒙混不灵。积分给得再多,刹车踩下去的时候不会多一分安全,风道标语也不能吹进正义的微风。
和气氛不太搭调的还有各种“零部件小事故”。质量投诉平台上,SU7大灯和翼子板的接缝鼓包、翘边,装配工艺被官方归为安装失误,但行业专家一句话——“这是设计缺陷。”要说设计问题和装配问题,类似于理科生和文科生的分歧,装配误差还能怪工人,设计失误只能靠天祈祷返工。
最要命的是,今年三月,在德上高速发生了一起事故,小米截至目前都没个公开回应。数据不会说谎,中国汽车质量网五月数据显示,SU7在新能源中大型车里排名垫底。黑猫投诉上,小米的投诉数量高达1610条,质量、车机、刹车、系统……像是把BUG做成了套餐。还没上市多久,就给消费者打出了提前版“危机公关求生指南”。
说到公关,小米的操作算是一种“东方神秘力量”。一开始有副总裁站台表态,后来,安静到让人怀疑官方是不是集体潜水。补偿方式更像是把痛点发给用户——“您积分到账了,可以兑换座椅套或冰箱贴”。至于解决方案,几乎没有可操作建议。“噱头解决问题”变成了“头疼医脚”,消费者不买账,专业人士也不会拍手叫好。
在质量维权的主旋律下,小米的短板显露无遗。造车这门课,光有手机和智能家居的经验不行,供应链管理、质量把控不是PPT能写出来的。有些部件问题或许源自供应商监督不足,有些则干脆是设计、工艺流程的审核短板——这些门槛,没几个跨界能一镖穿堂。不是说小米不努力,而是车子这种东西,出了问题可能是命门,不是刷机崩溃那么简单。
我作为职业观察者,见惯了各类“热点危机”。有时候理解企业的低谷,有时候也不免对用户的“聚光灯”感到同情。小米目前的策略,像是在危机边缘跳舞,公关语言越来越花哨,实际行动越来越抽象。如果只靠“积分补偿”、“周边道歉”,想稳住舆情,就像靠车载香薰阻止机舱漏水。真正的难题不是怎么对外解释,而是内部怎么扛得住反复出现的结构性缺陷。
但也得承认,第一次造车难免会遇到大写的尴尬。哪怕雷军亲自上阵,国产汽车圈的规则是谁踩坑谁痛。小米最大的问题恰恰不是市场声量,而是技术和流程的成熟度。监管、质量、供应链、设计,每一样都不是能“借鉴”来的,得凭命挣出来。“造车行业不相信眼泪”,说得好听点,是业界铁律;说得不好听,是给用户试错的花样借口。
车企想靠速度取胜,又想靠口碑脱险,最怕的就是追热点时忘记了底线。危机公关不是治标,用户体验和持续口碑才是治本。可惜大多数时候,“硬件出问题,请积分补偿”的流程总是被轻易复刻,技术和良心却难以量产。
讲讲我的病态行业习惯吧,对这种事件,职业本能是翻客户反馈、看数据排名,顺便查查“事故现场门牌号”。碰到小米这波操作,有时候感觉厂家不是在公关,而是在玩“打地鼠”,哪里冒头哪里敲。你说厂方不重视吧,几个高管出面连着道歉;你说真重视吧,赔偿还是积分。职业关注久了,不由得对道歉流程也有点审美疲劳:有些问题,哪怕道歉到嗓子哑,还是没人安心把娃放进副驾驶。
所以结尾其实挺简单,小米能不能解决这场“罗生门”的危机,看来的确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命题。真正的考验不是这几次维权,也不是积分补偿的噱头,而是产品能不能低头认错、真刀真枪地改进。道歉和补偿只是序章,用户信任才是终局。
至于“测试车”事件到底会不会成为小米的临界点——这恐怕比探案更有悬念。你说,如果下次你买车,玻璃上多了几个奇怪的贴纸,你会选择多问一句,还是把车贴送给后面的厂家做警示录?这个命题,或许才是中国新能源“量产期”真正的死亡之问。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