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已经购买或正在考虑购买纯电动汽车的朋友来说,续航里程无疑是大家心里最关心,也最容易感到焦虑的一个问题。
宣传册上动辄六七百公里的CLTC续航里程,听起来非常美好,似乎已经完全可以告别里程焦虑了。
但现实情况往往是,一到夏天,把空调开足,再上高速公路跑一趟长途,就会发现电量消耗的速度远比想象中要快,标称的续航里程常常要打上一个不小的折扣。
这种宣传与实际体验之间的落差,让很多人心里犯嘀咕:这电动车的续航,到底有多少是实实在在的,又有多少是宣传中的“水分”呢?
我们普通消费者,究竟该相信谁?
就在大家对这个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一场规模空前的实地测试,给出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答案。
近期,专业汽车媒体AutoLab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51车夏季续航测试”,将市面上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主流热门纯电动车型,共计51款,全部集结到了一起。
这其中,不仅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国产品牌和新势力,甚至还包括了一些尚未正式上市、仍在预售阶段的全新车型。
可以说,这次测试的阵容,几乎就是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次全面检阅,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国家在电动汽车领域百花齐放、竞争激烈的繁荣景象。
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用最严苛、最统一、最贴近真实高速场景的标准,来一场不留情面的横向大比拼,看看谁才是真正的“续航王”,谁在“裸泳”。
要保证这样一场大规模测试的结果具有说服力,公平性是压倒一切的前提。
毕竟,影响续航的变量实在太多了,从气温、路况到驾驶员的习惯,任何一个微小的差异都可能导致结果的偏差。
为了最大限度地排除这些干扰因素,主办方制定了一套堪称“魔鬼细节”的测试规则。
首先,在测试环境上,他们选择了专业的封闭式高环测试场。
这种场地可以理解为一个没有尽头的环形高速公路,路面平整,没有红绿灯和社会车辆的干扰,可以确保所有车辆都在完全相同的道路条件下,以恒定的速度进行测试,从根源上杜绝了路况不同带来的不公。
其次,在车辆的准备和设置上,标准更是统一到了每一个细节。
所有车辆的轮胎胎压,都严格按照厂家在车身铭牌上标注的推荐值进行充气,确保每辆车的滚动阻力都处于设计上的最佳状态。
在驾驶模式上,所有车辆一律设置为“标准”或“舒适”模式,动能回收也统一设定为中等级别,避免了某些车辆通过极端的节能模式来“作弊”。
夏季测试,空调是最大的能耗来源,因此所有车辆的空调都被设定在相同的温度和风量上,让大家在同样的“电耗负担”下进行比拼。
更关键的一点是,为了消除不同驾驶员驾驶风格带来的影响,测试全程要求开启车辆的LCC车道居中辅助等高级别辅助驾驶功能。
因为相比人脚的深浅不一,由电脑控制的加速和巡航要稳定、线性得多,这相当于给所有赛车都换上了一位冷静、精准的“机器人”驾驶员,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操作的一致性。
测试的起止点也经过了精心设计,更加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真实用车逻辑。
测试并非从100%满电开始,而是从90%电量开始记录里程。
这是因为在日常使用中,为了保护电池健康,很多车主并不会每次都将电量完全充满。
而测试的终点,也并非是车辆跑到完全无法动弹,而是设定为“车辆速度无法再维持120公里/小时”的那一刻。
这个标准非常关键,因为120公里/小时是国内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当你的车在高速上连这个速度都无法维持时,出于安全考虑,你必然需要尽快驶离高速主路。
这才是现实中高速续航的真正“终点”,远比那些跑到趴窝的数据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经过这样一套严谨复杂的流程,最终得出的“续航达成率”榜单,含金量自然不言而喻。
这个达成率(实际测试里程 ÷ 官方标称里程)就像一个“诚信指数”,直观地反映了厂家宣传的续航数据有多扎实。
然而,这次测试的价值还远不止于公布一个排名。
它更像一台X光机,穿透了车辆光鲜的外壳和宣传话术,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察觉的、关乎安全和体验的深层次问题。
其中最引人深思的,就是不同车辆在达到测试终点,也就是无法维持高速行驶后的表现。
有些车型展现出了非常成熟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当电量不足以支撑高速行驶时,它们并不会突然“罢工”,而是会通过仪表盘明确提示驾驶员“动力受限”,然后平稳地将动力输出限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比如依然能以60-80公里/小时的速度稳定行驶相当长一段距离。
这被称为“锁电”或“冗余设计”,它为驾驶员预留了充足的“保命电量”和反应时间,让你能够从容、安全地驶下高速,找到下一个充电桩。
这背后体现的是车企对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深刻理解和对用户生命安全的高度负责。
相比之下,另一些车型的表现则令人心惊。
它们在电量耗尽的临界点,可能会出现毫无征兆的“断崖式”失速,车辆瞬间失去所有动力,中控屏幕黑屏,甚至连双闪警示灯都无法打开,直接在高速公路上变成一个无法移动的“铁疙瘩”。
这种突发状况,在车流滚滚的高速上是极其危险的。
更让人困扰的是,当救援车辆好不容易将其拖至充电区域后,有些车还会出现无法立即充电的故障,需要进行复杂的技术重置才能恢复。
这暴露出的不仅仅是续航虚标的问题,更是车辆底层电控系统在安全逻辑、故障预警和极端情况应对策略上的严重缺陷。
所以,通过这样一场硬核的横向评测,我们普通消费者能够获得的,绝不仅仅是一张购车参考的排名表。
它更深刻地教育了我们:评价一辆电动车的好坏,绝不能只盯着那个印在宣传页上的续航数字。
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在极限情况下,这辆车能否保障你的安全?
它的电池管理系统是否足够智能和可靠?
它在设计之初,是否真正将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和潜在风险考虑了进去?
这些看不见的“软实力”,远比那些看得见的配置和参数,更能决定一辆车的真正价值,也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一次出行的安全与安心。
这场测试,无疑为整个行业和所有消费者,都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公开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