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新能源汽车,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省油,环保,潮流,以后马路上全是电车飘过就问你怕不怕?可一聊到动力电池,脑袋边仿佛马上浮现新闻弹窗:又双叒叕是电动车起火了!到底谁来为那一颗颗电池的安全兜底?说来也巧,这么个看起来高大上的课题,背后却真有“电池守护者”在默默拧螺丝——据说中汽中心新能源检验中心能源系统部的技术总监马天翼,就是那个走在电池拆解最前线的大拿。可他到底靠什么让一堆电池不炸锅,而且还鼓捣出了好几项行业硬核成果?想想都忍不住想说一声“这也太牛了吧!”
先撂个问题:现在动力电池说爆就爆,不是段子也不是杞人忧天,那么多车主都怕自己哪天坐车上突然来个“热搜现场”。电池失效,到底是技术不到位,还是检测不严?又或是咱们总得经历技术成长的小插曲?说实话,这事光靠嘴皮子吆喝根本没用,必须有人能扎进实验室,用刀片拆解一个个电池包,像“显微镜下的大侦探”一样追着材料里的问题不撒手。这就是马天翼和他的团队,每天干的那些看起来有点枯燥,实际上有点顶的工作。
场景切换一下。你能想象么,实验台上摆着各式各样的动力电池,有磷酸铁锂的、有三元材料的,有些甚至还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见到独特型号。马天翼带着团队,琢磨着怎么把这一摞摞“黑科技”拆了再拼;有时候是莹白的隔膜,有时候是金属光的正极片,甚至是里面湿漉漉的电解液。每一样东西得小心翼翼取下来,别看只是捧着几个零部件,实际上所有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感,就是靠这种“针尖上的细致”撑起来。他们一个实验下来,要检测几十项性能参数,手头不一定有多少爆点新闻,数据倒是真跟长流水一样不停地出来。
讲真,技术进步这东西,有点像和时间赛跑。有一年手机刚刚普及,电池容量最让人焦虑;现如今智能电车一辆车得几十块电池,那么多新型材料和结构,三天两头冒头:单体、模组、再到无模组,电池尺寸越来越大。市场可不是傻瓜,老旧结构要淘汰,新一代电池谁更安全、谁更耐操、谁更不容易翻车?全靠后面的检测和甄别。马天翼倒是挺有成就感,他说:“我们这儿的动力电池惰性气氛分析平台,什么新瓶旧酒、花花绿绿的电池,都能一个不落地验证,测试个遍。”说白了,就是所有花里胡哨的技术,最后都得在这个实验室里交成绩单,没人能糊弄过去。
老实话,科研人的世界可没那么风花雪月。什么明星光环、什么科技大佬,全都被每天的失效案例给拉回现实。动力电池的“失效分析”,真没那么高深,其实说白了也就两件事:一个是“哪里坏了”,另一个是“为啥坏”。咱们普通人可能觉得电池不就是容量掉了,车跑不远了?但在马天翼和他那一帮“硬核理工男”眼里,电芯裂了、结构老化、内阻走高、甚至某一丝金属杂质的侵蚀,都可能是一场安全大戏的起点。团队一遍又一遍“拆解-检测-分析-验证”,想办法追着根因找到底。20多项国家和地方的课题、一整屋的仪器设备,说轻松是假的,但也真是靠着这些细枝末节,才逐步构建出一套动力电池失效分析的体系平台。说是这行的“侦探社”,有点道理。
再说点现实:行业每次碰壁,就是创新往前一步的时候。“哪个型号电池又翻车了”“为啥某牌子的车更爱起火?”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全是厂家操作不当,往往背后有电池新材料性能不达标、工艺节奏没跟上、甚至新结构的安全边界没有吃透等坑。而中汽中心检验团队,正是替行业“兜底”的那一拨人。比如马天翼,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搞起来,材料科学和工业分析一通猛如虎,既得答好安全共性问题的大考卷,也得想办法把最新的国际标准赶紧内化吸收。大到一车新能源,小到一颗微小电芯,都有这些科研人默默付出了海量脑细胞。这年头,谁还会小瞧坐实验台的那一群人。
你说技术只靠做实验能出头吗?倒也不是。真正让马天翼这类专家“封神”的地方,还在于他早早搭起了“检测-标准-服务”三位一体的行业闭环。什么《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路线图》《中国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一摞摞的卷宗,实际就是把千万车主的生命安全,用细则一条条写清楚,说“标准守护安全”也未必过分。每当电动汽车行业新动向冒头的时候,总有这么一拨技术带头人,第一时间把风险捋顺、把难题理清。这种幕后英雄,多少有点“隐身担当”的味道。
回过头看,咱们总在说时代需要创新者,其实也少不了像马天翼这样,既懂理论也愿意扎实操作的“行业守门员”。扎根在中汽中心,说是“技术岗位”,实则是替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守大门。能搞出几个能拿得出手的新技术,敢于直面共性难题,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本事。更难得是,他不光给实验台前的人树个榜样,荣誉和奖项也是一大兜: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无数个通宵灯火和反复实验,才换来每一个证书背后的沉甸甸分量。这种坚持、精益求精,大约也就是未来中国制造的底气所在。
这么聊下来,也得承认:说一线科研人枯燥没错,说他们“死磕”也实在,说到底,没他们拆解、分析、验证,咱们聊什么新能源爆发、行业弯道超车,那都只是一句空话。当更多马天翼出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队伍里,从源头防线守住安全关卡,创新和安全也好、标准和底线也罢,最后其实都落回某个实验间里的一块块电芯、一次次失效曲线的追踪和还原。用行业的话讲:“技术没有终点,靠谱检测才能让创新不怕翻车。”谁说不是呢。
至于下一步怎么走,马天翼直接表示:“还得继续,聚焦新体系、新结构、新工艺这些难啃的硬骨头,要让动力电池的安全和先进水平,一茬追上又一茬。”这股钻劲,可能正是所有搞技术的人内心最动人的小宇宙。一百句宣传语,不如一个认真的实验结果;一次热搜事故,也不如十年如一日的隐蔽守护。有人把创新当标语,也有人把创新当日常,这中间的界限,往往就在一双双愿意死磕的手里。新时代背景下,除了“用技术守护安全”这句话,真想不到更贴切的定位。
说到这儿,你会怎么评价这些天天和电池过招、以“侦探视角”为行业兜底的技术人?你还担心新能源车安全吗?不妨留言聊聊,你的观点一定比“AI智能回答”更有味道!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