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整个汽车行业都在谈论电动化、智能化、城市SUV的舒适驾乘时,有人还记得那个在戈壁滩上陷车后,靠一把扳手和一捆拖车绳自救的硬汉时代吗?
我们似乎正处在一个矛盾的节点:一边是各大品牌争相推出轻量化、城市化的“伪越野”,追求大屏、零百加速和自动驾驶;一边却有一群人,固执地开着没有空气悬架、没有L2辅助、甚至收音机信号都时有时无的车,冲进无人区,睡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他们图的,不是朋友圈的点赞,而是一种近乎原始的自由——而这,恰恰是普拉多存在的全部意义。
最近,有媒体用“惨不忍睹”形容普拉多的销量,言下之意是:在动辄月销几万的新能源车面前,普拉多不过是个过气的“老炮儿”。但一汽丰田的高管直接回怼:“你管这叫惨?那40万级硬派越野销冠,是谁?”
这话听着硬气,但细想却值得玩味。什么叫“惨”?如果以特斯拉Model Y的标准来衡量,那所有年销不过十万的车型都该进博物馆了。可问题是,硬派越野从来不是走量的生意,它的价值不在于覆盖多少城市小区,而在于能抵达多少地图上没有标记的地方。
翻看2024年的数据,普拉多在国内40万元以上非承载式车身越野车市场,市占率超过35%,连续三个季度稳坐榜首。更关键的是,它的车主中,有超过60%的人购买的是手动挡版本——在这个自动挡都嫌不够智能的年代,谁还在用手动挡?答案是:真正懂越野的人。他们不需要一键脱困,他们要的是方向盘和地面之间,那种毫不打折的反馈。
有人会说:“现在都2025年了,谁还开普拉多去越野?仰望U8不是能原地掉头、水上漂吗?”这话没错,但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复杂系统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永远和功能数量成反比。 一辆车有100个传感器,只要坏一个,整套系统可能瘫痪;而普拉多的分时四驱,连电脑都没有,靠机械锁止,零下30度照样点火出发。
这不是拒绝进步,而是对“进步”本身的反思。我们总以为科技意味着更多功能,但在野外,真正的科技,是“少出故障”。就像登山者不会带智能手机当主力导航,而是备上一块老式指北针和纸质地图——因为生存,永远优先于体验。
更有趣的是用户画像。一位在川藏线开了十年客栈的朋友告诉我:“这两年,开普拉多来的客人明显多了。不是老一辈,很多是90后,穿着冲锋衣,后备箱里塞着帐篷、自行车,甚至还有皮划艇。”他们不是来打卡的,而是把车当成移动的家。一位女车主告诉我:“我买普拉多,不是为了证明我能去多远,而是为了确保——万一我想去,我随时能走。”
这背后,是一种悄然兴起的“反城市化”情绪。当996、内卷、信息过载成为日常,越野不再是一种驾驶方式,而是一种心理逃离。普拉多卖的不是车,是“随时可以离开”的底气。
当然,它也有短板:油耗高、内饰糙、高速飘……但这些“缺点”,在目标用户眼里,恰恰是“不妥协”的勋章。就像有人宁可背沉重的尼康单反,也不用轻便的手机拍照——他们要的不是便利,而是掌控感。
所以,当外界用“销量惨淡”来定义普拉多时,其实是用错了尺子。它不是大众途观,也不该是。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主流汽车消费逻辑的一次挑战:车,能不能不为通勤服务,而为生活本身服务?
未来会怎样?电动硬派越野正在崛起,这是趋势。但问题在于:电池在极寒下的衰减、充电设施在无人区的缺失、电驱系统对长时间低速攀爬的耐受性……这些都不是炫酷PPT能解决的。普拉多的“老”,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经过时间验证的成熟。
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个时代的尾声,也可能,是另一种坚持的开始。当所有车企都在追逐“更快、更智能”时,有没有人愿意继续做“更可靠、更简单”的车?普拉多的答案很明确。
而我想问的是:如果有一天,连普拉多都电气化、智能化到“零故障提醒”都靠云端推送了——我们到底是进步了,还是失去了某种更珍贵的东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