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路透社当地时间4月22日报道,马斯克当日表示,由于中国对稀土实施出口管制,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的生产受到影响。
马斯克称,“我们正在就此事与中方进行沟通协调。希望能够获得稀土出口许可。中方希望得到我们确保这些稀土不会被用于军事目的的保证。”
一、事件背景:中国稀土管制精准反制美国关税战
2025年4月4日,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七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要求出口商必须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申请许可证,并承诺相关材料不用于军事用途。这一政策被外界视为对特朗普政府此前加征145%对华关税的精准反制——中国以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为筹码,直击美国高科技产业命脉。
作为全球最大稀土消费国,美国70%的稀土产品依赖中国进口,其中重稀土依存率高达92%。此次管制范围不仅包括稀土矿产,还涵盖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等成品,直接影响特斯拉“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部件供应链。
二、特斯拉困境:3.5公斤稀土卡住数千台量产计划
“擎天柱”作为特斯拉下一代战略产品,单台机器人需配备40个以上伺服电机,每个电机需50-100克钕铁硼磁体,总用量达2-4公斤。而中国掌控着全球85%的钕铁硼产能,其中高性能磁体几乎被中科三环、宁波韵升等企业垄断。
马斯克在4月22日的财报电话会议中坦言:“我们正在与中方协商获取稀土出口许可,中方要求保证这些材料仅用于人形机器人生产。”他同时透露,特斯拉原计划2025年底前量产数千台“擎天柱”,但目前“完全无法预测进展”。若审批流程耗时6-7周甚至数月,可能导致三季度生产计划推迟。
三、技术博弈:中国稀土“卡脖子”与特斯拉的突围尝试
1. 替代方案的局限性
特斯拉曾尝试采用异步感应电机(如Model 3/Y部分车型)或铁氧体永磁电机,但前者效率低于稀土永磁电机15%-20%,后者体积和重量增加30%,难以满足人形机器人对灵活性和续航的要求。
马斯克虽宣称正在研发“完全不使用稀土的下一代永磁电机”,但业内专家指出,这一技术突破至少需要3-5年,且可能面临性能衰减问题。
2. 稀土回收的短期潜力
特斯拉已与格林美合作开发电子废弃物回收技术,可从报废电机中提取纯度99.9%的稀土。但该技术目前年回收量不足1000吨,仅能满足“擎天柱”初期需求的10%。
3. 供应链重构的地缘挑战
若无法获得中国许可,特斯拉可能转向美国MP Materials或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采购稀土,但这些企业仅能提供轻稀土原料,重稀土分离技术仍需依赖中国授权。此外,美国本土稀土开采成本是中国的2.3倍,叠加125%关税后,磁体生产成本将飙升50%。
四、地缘政治:稀土成为中美博弈新战场
1. 中国的战略意图
此次出口管制并非全面禁止,而是通过许可证制度强化对“军民两用”物项的监管。商务部明确表示,中国愿通过双边对话机制促进合规贸易,优先保障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制造业需求。这一政策背后,是中国推动稀土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升级的长期战略。
2. 美国的被动应对
美国虽加速本土稀土供应链建设,但MP Materials等企业因技术断层和成本劣势,短期内难以突破中国的全产业链垄断。特朗普政府在关税谈判中释放“降温”信号,暗示可能通过让步换取稀土供应。
3. 全球产业连锁反应
中国的管制措施已引发全球稀土价格波动,氧化镝价格从2024年的800万元/吨飙升至1200万元/吨。欧洲车企普遍面临2-3个月的稀土磁体库存危机,而中国机器人企业凭借供应链优势,正以更低价格抢占市场。
五、未来展望:技术自主与地缘平衡的双重挑战
对特斯拉而言,短期依赖中国稀土仍是唯一现实选择。马斯克需在45天内提交“非军事用途”承诺书,并通过中国商务部的严格审查。若谈判破裂,“擎天柱”量产计划可能无限期推迟,特斯拉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先发优势将被优必选、达闼科技等中国企业蚕食。
长期来看,稀土供应链的重构将加速全球科技产业的“脱钩”趋势。中国凭借“资源控制+技术壁垒”构筑护城河,而美国试图通过盟友协同和本土投资破局,但双方在稀土精炼、磁体制造等环节的技术差距仍难以弥合。这场由3.5公斤稀土引发的博弈,或将重塑全球高科技产业的权力格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