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电动车主们发现,原本“夜间充电更省钱”的惯例突然不灵了。多地充电桩运营商调整电价政策,谷段(夜间低谷时段)与峰段(白天高峰时段)的价差明显缩小,部分城市谷段电价甚至上涨超30%。原本每度电比白天便宜五毛钱的“夜间福利”,如今可能只省两毛,甚至与平时段电价持平。这一变化让依赖夜间充电降成本的车主犯了难:电费涨了,省钱攻略失效,该怎么调整充电习惯?
谷峰价差缩小: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动
充电桩电价调整并非“突然袭击”,而是政策与市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政策端看,今年以来,多地发改委发布通知,要求完善分时电价机制,引导用户错峰用电。过去,谷峰价差多由地方自主设定,部分城市价差过大(如峰段1.5元/度,谷段0.5元/度),导致夜间充电需求集中,电网负荷“夜间低谷不低”。为平衡电网压力,政策引导运营商缩小价差,让电价更贴近实际用电成本。
以某南方城市为例,此前峰段电价为1.3元/度,谷段0.6元/度,价差0.7元;调整后峰段1.4元/度,谷段0.9元/度,价差缩小至0.5元。运营商李经理解释:“政策要求价差‘合理化’,不能让谷段电价过低,否则大家都集中在晚上充电,电网反而扛不住。”
市场端的变化也在推高夜间电价。随着电动车保有量激增,夜间充电需求暴涨。某充电桩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七月夜间(23:00-7:00)充电量同比去年增长60%,但充电桩数量仅增加30%,供需失衡导致运营商提高谷段电价“调节需求”。“以前晚上充电桩空着,现在要排队,我们只能通过涨价分流用户。”李经理说。
此外,夏季用电高峰的到来也加剧了成本压力。七月高温导致空调等家电用电量激增,电网整体成本上升,充电桩运营商从电网购电的价格(即“上网电价”)也随之提高。为覆盖成本,运营商不得不调整终端电价,谷段电价首当其冲——毕竟,夜间用电的“弹性”更大(车主可调整充电时间),涨价引发的用户流失风险相对较低。
夜间充电省钱攻略失效:车主的“成本账”变了
过去,夜间充电是电动车主的“省钱法宝”。以一辆续航500公里、电池容量70度的电动车为例,若峰段电价1.3元/度,充满需91元;谷段电价0.6元/度,充满只需42元,一次充电省49元。若每月充10次,一年能省近6000元。这也是许多车主选择电动车的重要原因——用电成本远低于燃油车。
但谷峰价差缩小后,这笔“成本账”彻底变了。同样以70度电池为例,调整后峰段1.4元/度,谷段0.9元/度,充满峰段需98元,谷段63元,一次仅省35元,每月充10次省350元,一年省4200元,比之前少了近2000元。若谷段电价继续上涨,与平时段(如1.1元/度)持平,夜间充电的省钱优势将完全消失。
“以前我下班就把车开到充电站,等晚上11点后自动开始充电,一个月电费不到200块。”在上海工作的车主陈先生说,“现在谷段电价涨到0.9元,和公司楼下的平时段充电桩差不多,我干脆白天在公司附近充,还能省点时间。”
像陈先生这样调整充电习惯的车主不在少数。某充电平台调查显示,七月以来,夜间充电订单占比从65%降至58%,白天平时段(9:00-17:00)充电订单占比从25%升至32%。车主们开始重新计算:如果夜间充电省的钱不够多,不如选择更方便的时段——毕竟,时间成本也是成本。
车主应对策略:从“固定夜间充”到“灵活按需充”
面对夜间充电省钱攻略失效,车主该如何调整充电策略?结合电费变化规律和用车场景,以下三种方式更划算。
策略一:关注“超谷段”或“深谷段”,抓住最低电价
部分城市在传统谷段(如23:00-7:00)基础上,新增了“超谷段”(如凌晨2:00-5:00)或“深谷段”(如0:00-4:00),电价更低。例如,某北方城市“深谷段”电价仅0.3元/度,比调整前的谷段还便宜一半。车主可通过充电桩APP查看所在城市的分时电价详情,将充电时间设置在最低电价时段。
“我现在用手机设置了定时充电,凌晨3点自动开始,充完刚好赶在上班前。”北京车主刘女士说,“虽然要早起挪车,但一个月电费能省100多块,值了。”
策略二:利用“平段”错峰,避开高峰高价
若“超谷段”时间不合适,可选择平时段(如9:00-17:00)充电。多数城市平时段电价介于峰谷之间(如1.0-1.2元/度),比峰段便宜,且充电桩使用率较低,无需排队。尤其对上班族来说,白天车辆停在公司,顺手充电更方便。
“我公司楼下的充电桩平时段1.1元/度,比家里谷段涨后的0.9元只贵2毛,但省了来回跑充电站的时间。”杭州车主王先生说,“算上时间成本,白天充反而更划算。”
策略三:优先“慢充”,减少高频充电次数
电动车的充电成本不仅与电价有关,还与充电频率相关。频繁快充(如30分钟充80%)会加速电池损耗,后期换电池成本可能抵消电费节省。因此,若日常通勤距离较短(如单程30公里内),可优先使用家用慢充桩(7kW交流桩),每晚充3-4小时即可满足需求,减少去公共充电站的次数。
“电池是电动车的‘心脏’,省电费不能以伤电池为代价。”某电动车品牌售后经理提醒,“建议每周最多快充2次,其余时间用慢充,既能省钱又能延长电池寿命。”
长期视角:电价调整或推动充电习惯“去集中化”
从行业看,谷峰价差缩小并非坏事。过去,夜间充电需求过度集中,导致部分充电站在谷段“超负荷运转”,设备损耗加快;而白天充电桩则大量闲置,资源浪费严重。电价调整后,车主充电时间更分散,充电桩利用率更均衡,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以前我们90%的充电量集中在晚上,白天设备空转,运维成本很高。”某充电桩运营商负责人说,“现在夜间充电量占比降到70%,白天多了20%,整体收入反而增加了。”
对车主来说,电价调整也在推动充电习惯从“固定模式”转向“灵活模式”。未来,随着“车网互动”(V2G)技术的普及,电动车不仅能充电,还能在电网负荷高时向电网放电赚取收益。届时,车主的充电策略将更复杂——不仅要考虑省钱,还要计算“何时充电/放电能赚钱”。
“现在只是价差缩小,以后可能谷段电价更高,峰段更低,甚至反过来。”能源行业分析师张磊说,“车主需要更关注电价波动,把充电当成‘理财’——用最低成本买电,用最高价格卖电,这才是未来的趋势。”
七月充电桩电费上涨,夜间充电省钱攻略失效,看似是“坏消息”,实则是市场成熟的标志。当电价更真实地反映用电成本,车主的充电选择会更理性,充电桩的运营也会更高效。对普通车主来说,与其抱怨电费涨了,不如学会“灵活充电”——毕竟,省钱的关键从来不是“固定时间”,而是“找到最低成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