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民航业的答卷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全年客运量飙升到7.3亿人次,同比暴涨17.9%,这数字一出,直接刷新了历史纪录。
整个行业也扭亏为盈,相比去年,亏损额少了206亿元,这可不是小数字,足以证明民航业这艘大船,已经彻底掉头,驶向了复苏的快车道。
再看那些运营数据,同样让人振奋。飞机日利用率达到了8.9小时,客座率也冲到了83.3%,载运率有72%。国际航线呢?也恢复到疫情前的八成多了。
这些硬邦邦的数据背后,是整个中国民航体系的高效运转。但别光盯着飞机在天上飞,在地面上,一场更隐蔽、更深刻的变革,正悄悄进行着,支撑着每一次起降和海量旅客的顺畅通行。
这场变革的主角,就是那些你可能平时没怎么注意的机场特种设备,它们可是中国民航能跑这么快,甚至开始领跑全球的关键所在。
当“窘境”遇上“国货当自强”
你可能想不到,那些保障飞机、旅客、货物运行的地面装备,从登机桥到电源车,从配餐车到行李牵引车,曾几何时,可是我们的“卡脖子”痛点。
还记得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那会儿吗?他的波音707专机落地北京,我们机场连个适配的电源车都拿不出来,美方只好自己拖来。这事儿听着不起眼,但当时可真有点尴尬,也彻底暴露出我们对国外设备的严重依赖。
那会儿,国外巨头在中国市场简直是呼风唤雨。就拿登机桥来说,2005年前,德国的蒂森克虏伯一家就霸占了中国市场九成份额。
电源车、航空加油车这类核心设备,更是被美国JBT和德国GULDMANN等少数公司牢牢把控。到了2014年,中国机场地面设备的进口率,竟然还高达八成以上。
这些进口货,不仅价格高得离谱,售后服务也得看别人脸色,维护起来更是个大麻烦。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不光影响运营成本,更关乎国家航空安全的战略自主。
所以,是时候做出改变了。1995年,民航局亮出了态度,明确提出“优先采购国产设备”,这信号一发,就像吹响了国产化的冲锋号。
与此同时,我们军用飞机研发过程中积累的那些技术,也开始逐步转向民用,为机场设备的自主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一场从“研发”到“试用”再到“迭代”的国产化攻坚战,就这么拉开了序幕。
逆袭:中国智造的“闪电战”
这场仗,我们打得漂亮。转机来得比想象中更快。2010年,第一款“中国造”的登机桥正式亮相,更让人惊喜的是,它的价格只有进口货的六成。
紧接着,2011年,我们又成功研发出能举升8米、载重4吨的A380配餐车,这直接捅破了欧洲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壁垒,而且成本还降了一半多。这可不是简单地“能用”,而是“好用又便宜”,直接把进口产品的性价比甩了几条街。
在一众国产化浪潮中,江苏盐城的天一航空,堪称个中翘楚。他们一早就瞄准了新能源赛道,这份前瞻性,后来被政策印证了。
2018年,民航局发布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其中一项硬性规定就是,重点区域机场新增设备要100%新能源化。天一航空提前布局,正好赶上了这趟顺风车。
他们可不是光喊口号。2019年1月,天一航空就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的团队强强联手,核心目标就是攻克新能源动力和智能控制技术。
看看他们的明星产品——纯电动航空食品车,你就知道这合作有多值。这款车不仅装了282kWh的大容量电池,1.5小时就能充满,续航440公里,还配备了双供电制冷系统,确保航空餐食万无一失。
更重要的是,2020年11月,天一的纯电动航食车完成了国产ARJ21飞机的配套改型研制,并首次成功对接。这一下,国内的空白被彻底填补,ARJ21飞机的航食保障痛点也迎刃而解。
最近,呼和浩特机场也开始用上了天一的纯电动航食车,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这玩意儿不光技术过硬,实际应用也完全没问题。
天一航空手里现在可不光有这些,他们还掌握着安全防撞靠机、新能源大数据监管等一系列核心技术。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们已经实现了L4级无人驾驶。
和华为合作,在5G环境下完成了民航单车自动驾驶的线控改造和整车开发测试。这意味着机场里的地面保障车辆,未来完全可以做到自主运行,自己规划路线、避障、精准停靠。
想象一下,当欧美机场还在靠人力、燃油车忙碌的时候,我们的机场可能已经实现了大部分作业的无人化。这不就是妥妥的“弯道超车”吗?
天一航空在国产大飞机项目里也扮演着重要角色。ARJ21、C919、未来的CR929,这些“国之重器”的地面保障装备,天一都在深度参与研制。为此,2022年他们还拿到了中国商飞颁发的“大飞机之友暨大飞机奋斗者”称号,这可是个沉甸甸的荣誉。
他们的市场表现也十分抢眼。今年,天一股份的营收比去年直接翻了一番,出口额也达到了1100万美元。产品覆盖全国所有机场,除了台湾省。而且,他们已经把设备卖到了全球六大洲,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古巴、欧洲、非洲,都有他们的身影。
这一系列成就,不光让天一赚得盆满钵满,也带动了盐城当地的低空经济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引来不少相关企业扎堆。
飞向未来:新质生产力的空中舞台
机场特种设备的技术升级,特别是电动化和智能化,正与我们国家力推的“低空经济”深度融合。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民航运输系主任李艳华就指出,无人机在农林植保、物流、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正在推动低空经济的爆发式增长。
2024年,我们新增通用航空企业145家,通用机场26个。无人机实名登记数量新增了110.3万架,累计飞行时间高达2666万小时,同比猛增15%。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民航经营管理学院副院长綦琦更是直言,低空经济,就是典型的“新质生产力”,它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是我们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
未来,机场设备智能化,无人机与地面设备的协同作业,将构建一个更加立体、高效的航空运输体系,城市空中交通的未来图景,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结语:地面上的“隐形冠军”
最近,中国民航局局长宋志勇在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公布了今年的发展目标:运输总周转量要达到1610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目标是7.8亿人次,货邮运输量950万吨。国际航班力争恢复到疫情前的九成以上。
这些雄心勃勃的目标,离不开地面保障的强大支撑。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国机场特种设备已经彻底摆脱了过去受制于人的困境,完成了从“无”到“有”,从“跟跑”到“并跑”的华丽转身。
甚至在纯电动航空食品车、L4级无人驾驶这些尖端领域,我们已经开始显露出“领跑”全球的态势。虽然像除冰车、大型集装箱平台车、重型牵引车这些“硬骨头”还需要继续啃。
但这场聚焦高科技、高效率、高质量的地面革命,无疑是中国民航业持续腾飞的坚实基石。它更是中国在核心技术领域自主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