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城市分布,发展现状解析

现在一聊起咱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大家心里可能会马上跳出几个城市的名字。

有的人会想到上海,毕竟特斯拉那个巨大的超级工厂就在那儿,车一辆接一辆地往外开;有的人会想到深圳,因为现在满大街跑的比亚迪,总部就在深圳;还有的人可能会想到北京,那里聚集了像理想、小米这些特别火的新势力车企。

那么,到底哪个城市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真正“老大”呢?

这个问题可不简单,它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乎城市经济未来和产业布局的激烈竞争。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城市分布,发展现状解析-有驾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好好聊一聊这场正在上演的城市“争霸赛”,看看这新能源汽车的版图到底是怎么划分的。

首先,我们得明白,汽车这个行业的分量有多重。

它绝对不是简单地造个车壳子、安四个轮子那么简单。

它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根是上游的钢铁、塑料、芯片、电池这些原材料和零部件,树干是中游的整车组装制造,而树枝和树叶就是下游的销售、维修、保险、金融这些售后服务。

这么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能提供数不清的高收入工作岗位,养活一大批人。

咱们放眼全世界看看,那些发达国家,比如德国、日本、美国,哪个没有自己响当当的汽车品牌?

汽车工业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重要标志。

就拿日本来说,这些年它的家电、手机产业慢慢没那么风光了,但只要丰田、本田这些汽车巨头还在,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就依然稳固。

所以说,哪个城市能在这波新能源汽车的浪潮里站稳脚跟,就等于拿到了未来几十年经济发展的一张重要王牌。

回想一下我们国家汽车工业走过的路,也是挺感慨的。

最早的时候,我们底子薄,轿车对普通人来说就是个遥不可及的梦,马路上跑的大多是卡车。

后来到了八十年代,我们开始搞合资,想用我们的市场去换国外的技术,那时候汽车产业基本被几家大型国企把持着,民营企业根本没机会参与。

直到2001年以后,像吉利、比亚迪、长城这些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民营车企才陆续拿到生产资格,开始慢慢发展。

但即便如此,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产车在大家心里的印象还是“便宜货”,技术不行,质量一般。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自己国家的市场上,国产车的份额连一半都占不到,高端市场更是被外国品牌牢牢占据。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城市分布,发展现状解析-有驾

但是,谁也没想到,新能源汽车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让我们一下子扭转了局面。

就在最近这几年,国产新能源车像是突然开了窍,技术、设计、性能全面爆发,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大受欢迎,还开始大批量地走向世界。

现在,国产车在咱们自己国家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五十,牢牢掌握了主动权。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追赶了,这简直是在一个新的赛道上,我们成了领跑者。

那么,在这场巨大的产业变革中,新的汽车城市格局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从一个大的范围来看,基本上形成了三大阵营,有点像“三国演义”。

最强大的一个阵营,毫无疑问是长三角地区。

这里就像一个武林高手云集的门派,上海、苏州、常州、合肥、南京、杭州,个个都有自己的绝活。

长三角的特点是,它没有一个说一不二的绝对霸主,而是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合作紧密的产业集群。

你需要电池,这里有;你需要电机,这里有;你需要智能座舱的屏幕,这里也能找到。

几乎一辆新能源车上所有的零部件,都可以在长三角这个区域内配齐。

这种完整的产业链生态,让长三角的整体实力变得异常强大,基础非常扎实。

其次是珠三角地区。

如果说长三角是人多力量大,那珠三角就是走精兵路线。

它的核心非常突出,就是深圳。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城市分布,发展现状解析-有驾

深圳手里有两张王牌,一张是比亚迪,另一张是华为。

比亚迪负责造整车,而且电池、电机、电控这三大核心部件自己都能搞定;华为虽然不直接造车,但它提供的是智能汽车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比如自动驾驶技术、智能座舱系统等等。

这两家巨头强强联合,让深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战斗力显得特别集中和锐利。

第三个阵营是北方的京津冀地区。

这个区域的特点更像是“单核驱动”,基本上就是北京一个城市在挑大梁。

虽然在汽车生产的总量上,北京可能比不上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一些城市,但北京的优势在于它占据了产业链的最高端,也就是技术研发和创新。

很多顶尖的技术和创新的想法,都是从北京诞生的。

看完了这三大阵营的宏观布局,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到单个城市之间的比拼上,这就更有看头了。

目前来看,综合实力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深圳。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它既“强”,又“全”。

在整车制造方面,它有比亚迪这个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冠军,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更厉害的是它的供应链,除了比亚迪本身就是一个能自给自足的“全能选手”之外,还有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在智能驾驶、车机系统、核心电子元器件等方面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一个城市,既有最会卖车的企业,又有最核心的技术供应企业,产业链条完整又强大,这个第一名的位置坐得非常稳。

排在第二位的,是北京。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城市分布,发展现状解析-有驾

北京的强大之处,不在于它的全面,而在于它的“精尖”。

它手里握着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里技术含量最高、最决定未来的两样东西:一个是智能芯片,另一个是自动驾驶系统。

地平线公司做的芯片,就是未来智能汽车的“大脑”;Momenta公司做的自动驾驶方案,决定了车子能有多聪明。

这些都是未来汽车竞争的核心。

再加上理想、小米这些自带话题和创新能力的新势力车企都把总部设在北京,让北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

第三名给到上海。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上海有特斯拉,产量那么高,怎么才排第三?

这里我们要看一个前提,如果我们只看我们国家自己的国产品牌和产业链,上海的地位就有点微妙了。

在国产整车和本土核心零部件企业方面,上海虽然也有,但没有像深圳和北京那样特别顶尖和突出的代表。

上海的强大,更多体现在它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平台作用上,它吸引了包括特斯拉在内的众多外资车企和零部件巨头落户。

所以,如果把外资企业也算进来,上海的实力毋庸置疑是顶级的。

这也恰好反映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特点,开放包容,是国际玩家的舞台。

那么,谁能排到第四名呢?

这个位置的竞争就非常激烈了,主要有两个实力强劲的候选者,一个是合肥,另一个是常州。

合肥这几年名声大噪,被称为“最牛风投城市”,当年它果断投资蔚来汽车,不仅救活了一个企业,也为自己赢得了新能源产业的一席之地,现在已经是一个重要的整车生产基地。

而常州走的是另一条路,它没有在整车上死磕,而是在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部件——动力电池上做足了文章,吸引了一大批电池行业的巨头,成为了全国闻名的“电池之都”。

这两座城市,一个抓住了整车,一个抓住了核心零部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在新能源汽车的版图上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像苏州、无锡、杭州这些城市实力也很强,但在整车制造这一块相对弱一些,所以在这场竞争中暂时稍逊一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