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东营,这座因油而生的城市,如今正以橡胶轮胎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近日,记者深入广饶县的橡胶轮胎企业,探寻这一传统产业如何在科技创新与政策扶持的双重驱动下实现“老树发新芽”。
走进山东华盛橡胶有限公司的车间,研发人员正在对一款静音轮胎进行性能测试。这款专为新能源汽车设计的轮胎,能在车辆行驶速度100km/h时,将车内噪音降低接近10个分贝,有效提升了车载通话质量和音乐细节还原度,一经问世便备受市场青睐。“全国接近400位的代理商以及20位全国的合作供应商,对这款轮胎表示出了极大的认可。”山东华盛橡胶集团乘用车胎营销中心市场部部长刘继超说道。
广饶县虽是闻名遐迩的“轮胎之都”,拥有轮胎及配套企业100余家,但本土轮胎企业的研发能力曾是短板。山东华盛橡胶集团研发中心乘用车轮胎研发总监肖圣龙表示:“对于轮胎行业噪音控制这个设计水平,还没有一个完美的理论,可以很快速地达到我们要的这个设计标准。我们依靠企业自身的实力做研发,可能就是有些不足,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创新的项目活动,借助一些外部的力量。”
为突破这一瓶颈,2019年,广饶县政府联合高校打造高端橡胶轮胎研发中心,为全县100余家企业提供科技支持。广饶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海港介绍:“我们积极引导华盛橡胶到华南理工、北京化工、青岛科技等大学开展产学研对接,也积极协助引进高层次的专家,完成技术储备。”借助这一智囊团,制约华盛静音轮胎的堵点被成功打通,新型轮胎在静音性能、滑动力、抓地力以及耐磨力上均实现了较大提升。通过花纹纹路形式的优化,使沟壁的角度、深度以及在不同行驶速度下轮胎空气挤压速度进行仿真优化,进而降低轮胎的泵普效应。
当地政府还累计为华盛争取技改资金2000余万元,助力企业打造智能化生产线。目前,广饶优势骨干轮胎企业的数字化率已达到90%,子午胎年产能1.76亿条,约占全国的1/4。“创新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将持续加大科研的投入,对接科研院所,推进橡胶轮胎的创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山东华盛橡胶集团总经理赵瑞青说。
科技赋能,让橡胶轮胎生产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绿色化回收利用也助推橡胶轮胎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废旧轮胎生产国,但回收率与全球平均回收率74%相比仍有差距。去年,山东省出台文件,制定废旧轮胎回收利用地方标准,支持重点企业建立国内废旧轮胎回收网络。
在长建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绿色工厂里,废旧轮胎正经历“重生”。通过与青岛科技大学合作研发的常温连续再生工艺,废旧轮胎被分解为精细胶粉,再通过智能生产线转化为高纯度再生橡胶。“这套设备实现了100%循环利用,生产过程零污染。”总经理庞长文介绍,企业年处理废旧轮胎10万吨,产品广泛应用于高端轮胎制造,形成“轮胎——材料——新轮胎”的闭环产业链。
广饶县促进橡胶轮胎企业塑强新质生产力,目前,全县橡胶轮胎产业累计实施智能化数字化改造项目72个,建成市级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优秀场景13个,6家企业入围省级“晨星工厂”培育库,“橡胶轮胎(成品)产业大脑”列入2024年山东省“产业大脑”建设试点。在全球轮胎75强榜单中,山东的企业达到了23家,而这其中3成以上来自广饶县。从“跟跑”到“领跑”,东营轮胎产业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赛道上加速驰骋。
短评
一条轮胎,见证产业进阶。华盛橡胶的静音轮胎测试现场,10分贝的降噪突破不仅是技术跃升,更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缩影——高校智库破解行业痛点,政府技改资金注入动能,企业以“智”突围,让“轮胎之都”焕发新机。更令人振奋的是,绿色智造正重塑产业链:废旧轮胎“零污染”再生,数字化生产线普及率达90%,东营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向发力,将“老树”培育成“新质生产力”的沃土。这片土地上的老工业基因,正以科技与绿色的双螺旋结构,孕育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年轮。
(记者 张姝睿 通讯员 于文静 燕华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