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这事儿,越来越像20年前攒电脑了。
主板、CPU、显卡、内存条,各家买来一攒,贴个牌子就能卖,品牌多得像是菜市场的土豆,长得都差不多,名字一个比一个魔幻。
你以为这是巧合?不,这是阳谋。
因为行业里最狠的那个“供应商”,正琢磨着怎么把所有车企都变成攒电脑的,而它自己,要当那个卖主板和CPU的英特尔。
这个“供应商”就是宁德时代,江湖人称“宁王”。
最近,“宁王”孵出来的一个崽,叫时代智能,搞了个首轮融资,20多个亿,估值直接干到了一百多亿。
一个成立没几年的公司,凭什么?
就凭它手里的那个宝贝疙瘩——“磐石底盘”,一个听起来硬邦邦,实际上是想让所有车企都变“软”的东西。
这玩意儿,行业黑话叫“滑板底盘”。
名字很形象,就是把一辆电动车最核心、最麻烦的部分——电池、电机、电控、悬挂、刹车、转向——全都集成在一个像滑板一样的底盘上。
造车厂需要干嘛?
只需要设计个好看的车壳子,“啪”一下盖上去,就齐活了。
这哪是造车,这简直是给芭比娃娃换衣服,今天穿粉的,明天穿蓝的,但骨子里都是那个塑料小人。
时代智能的官方说法是,用了我的滑板底盘,新车开发周期能从3年压缩到1年半,开发费用省个六七成,物料成本还能降5%。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四个字:快种快收。
对于那些想跨界造车,或者想快速推出一堆车型占市场的公司来说,这玩意儿简直是天降福音。
以前造车是开荒种地,从选种、育苗、施肥到收割,一步都不能错。
现在“宁王”直接给你端上来一盘预制菜,你只需要加热一下,撒点葱花,就能对外宣称这是你家祖传的秘制好菜。
这背后,是“宁王”一盘大棋,一盘关于权力与焦虑的大棋。
别看宁德时代现在是动力电池的绝对霸主,日子过得比整车厂滋润多了,汽车行业平均利润率不到5%的时候,它能做到17%。
但越是这样,它越焦虑。
第一,它怕车企“叛变”。现在所有车企都在嚷嚷着要自研电池,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里。万一哪天真让他们搞成了,宁德时代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第二,它怕技术“停滞”。电池技术不可能永远高速迭代,一旦能量密度、安全性到了一个平台期,产品同质化,价格战就会把它从神坛上拽下来。
所以,它必须在自己最强势的时候,把业务从“卖电芯”升级到“卖解决方案”,从一个器官供应商,变成一个骨骼系统集成商。
滑板底盘,就是它伸向车企骨髓里的手。
电池是底盘的核心,占了80%的戏份。把底盘打包卖给你,我的电池就成了你永远无法绕开的默认选项。
这就像卖打印机的,机器本身不赚钱,靠卖墨盒赚钱。宁德时代卖底盘,就是为了更稳、更深、更无法拒绝地卖它的“墨盒”。
这套商业逻辑,听起来天衣无缝。
问题是,主机厂会买单吗?
尤其是那些已经有点名堂,天天把“用户思维”、“驾驶灵魂”挂在嘴边的新势力和传统巨头,他们会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下半身交给供应商吗?
这是一个灵魂拷问。
车企的“大脑”,也就是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很多已经被英伟达、华为这样的公司攥在手里了。
现在“小脑”,也就是负责运动的底盘,也要外包出去?
那车企还剩下什么?
就剩下一个车壳子和四个轮子,外加一个品牌Logo?
这不叫主机厂,这叫品牌授权商,跟南极人卖吊牌有什么本质区别?
消费者会怎么想?“哦,这车啊,底盘是宁德时代的,自动驾驶是华为的,座舱芯片是高通的,合着你车企就负责设计个沙发?”
这就像你去一家高级餐厅,主厨跟你吹了半天自己的理念,结果你发现后厨用的全是半成品的料理包。这顿饭你还吃得下去吗?
所以,对于有追求的车企来说,接受滑板底盘,就像一个摇滚乐队接受了唱片公司的安排,主唱和吉他手都是公司找的,你只需要负责在台上甩甩头、对对口型。
能火得快,但死得也快,因为你没有灵魂,随时可以被替换。
福特曾经也想跟滑板底盘的鼻祖Rivian合作,但很快就掰了,福特说得很直白:“我们自己有这个能力,干嘛要用你的?”
这就是现实。对于强者而言,效率永远要给核心竞争力让路。
更尴尬的是,滑板底盘所谓的“降本增效”,可能也是个伪命题。
有车企的研发人员就吐槽,造车周期长,大头花在了上车身的设计、开模、验证上,底盘的开发效率提升一点,对全局影响有限。
而且,造车的核心逻辑是满足市场需求,不是为了比谁造得快。
一个强调用户共创的品牌,怎么可能用一个标准化的底盘,去满足千奇百怪的个性化需求?这就好比你想定制一套西装,裁缝却给你一个均码的版型,告诉你回去自己缝俩扣子就行。
这不扯淡吗?
所以,时代智能这盘菜,大概率不是给主流乘用车市场准备的。
那些头部的、有追求的、不想当组装厂的车企,基本不会碰。
那谁会买单?
两类客户。
第一类,是那些跨界进来的门外汉,或者是一些快被市场淘汰,想“瞎积薄发”搏一把的边缘车企。他们没技术、没平台,有钱也造不出像样的东西,滑板底盘是他们快速入场的唯一救命稻草。
第二类,也是滑板底盘真正有前途的地方——To B市场。
比如物流车、无人配送车、Robotaxi、港口里的AGV小车。
这些场景,对车的“灵魂”没有半点要求。
物流公司老板会在乎他那台送货小面包的转向手感和悬挂韧性吗?
不会。
他只在乎这车能不能装,耐不耐用,充电快不快,运营成本低不低。
对于这些“生产工具”来说,标准化、低成本、高效率就是一切。滑板底盘简直是为它们量身定做的。
上层建筑可以随便换,今天是个封闭货厢,明天就是个移动咖啡车,后天还能变成个扫地机器人。
这才是把“快种快收”的理念发挥到极致。
所以你看时代智能的合作伙伴,除了阿维塔这个“亲儿子”捧场,还有哈啰出行、T3出行、百度这些搞运营的,以及北汽、江淮这种在商用车领域有想法的。
这说明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宁王”的这盘棋,表面上是想革所有乘用车企的命,实际上,是想在商用和特种车辆这个还没被充分定义的蓝海里,提前当上那个卖铲子的人。
它不是在造车,它是在定义一种新的“造车工具”。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短期内可能感受不到什么变化。但长期看,当满大街跑的快递车、外卖车、出租车都用了同一个“下半身”时,你会发现,一个由巨头定义标准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而那些曾经怀揣着“造车梦”的英雄们,要么跪下成为“攒机工”,要么就只能在巨头的阴影下,艰难地捍卫自己那一点点,可能并不怎么赚钱的“灵魂”。
商业世界,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