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网约车的价格都是一团迷雾。很多人下单前都想着碰一碰运气,有时候早上一趟起步三十多,晚上回家翻两倍,过节出门更是随心所欲。你说这是市场规律吧,好像也没什么不对,但作为消费者和司机,谁又没被这“割韭菜”的算法气得直磨牙?现在,昆明成了全国第一个要给网约车政府指导价的城市,这到底能不能治住各种乱象?这主意是馊还是香?想清楚这些得先问,价格到底该谁来决定?
以前大家都觉得,市场自由就是最公正的,平台出价、乘客接受,司机愿跑就跑,合着就一拍即合。但慢慢的发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越来越摸不到自己的钱包了。为啥?因为网约车平台太聪明了,玩起补贴和饥饿营销来花样百出。司机呢,起初赚得盆满钵满,现在加班跑断了腿,算下来还没以前多。乘客表面上说打车容易了,实际上一逢下雨天、节假日,价格飞天,没那个运气你连车影子都打不着。
你说这是正常的供需关系波动,可实际上,很多调价并不是真的市场使然,更多是算法“算计”。平台可以根据你手机里安装的APP、定位、消费习惯、甚至你是不是新用户定价,“同城不同价”、“同车不同价”的事情已经见怪不怪了。试想一下,我们这些普通打工人辛辛苦苦攒的饭钱,到底有多少喂了这些冰冷的数字游戏?前阵子网上不是有个笑话,说打网约车得像炒股,低点没人知道,最高点也没人预料。大家都快被折磨得“精了”。
那么,让政府来定价,靠谱不靠谱?有人说“这不又回到计划经济?”,可话得分怎么说。早些年出租车就有一套带点刚性的价格机制,没“天价起步”,司机虽然难,但最起码知道能挣多少。问题是原地不动不行,“堵死”了新模式。本来网约车的优势就是灵活,市场根据需求变化自动调节。可这两年,平台一边压司机价,一边让乘客反复买单,大家心里都憋着一口气。这种情况下,政府指导价就像是一杆标尺,给了平台和用户一个心理预期,同时能保障司机的底线收入和乘客的基本消费不受太大冲击。
可咱又得问,政府真能定出合理的价格吗?你说油价、人工、平台抽成这一大堆成本,实打实的数据政府能全摸清楚?别的不说,每个城市交通状况、人口分布、出行需求五花八门,这指导价真能算得那么精确公平?更何况,指导价到底“指导”到什么程度?是设一个价格区间,还是直接类似出租车搞死板定价?这里面学问可大了。
想象一下,如果政府定的指导价太低,司机还是不愿意跑,最后没人接单乘客更怨;要是定价太高,乘客叫苦连天,平台也很可能阳奉阴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搞“明一套暗一套”的怪招——别怀疑,套路我们国人真不缺。再说了,有了指导价,补贴大战就一定能杜绝吗?平台比的又不是谁价格低,而是谁能钻空子,谁能忽悠用户“多买多优惠”、“会员优先”,这“灰度调价”的小九九只要算法还在,价格松紧总能换个马甲出场。
再换个角度想想,其实多数网约车司机最怕的两件事:一是平台抽成抽得太狠,二是政策一刀切现在没饭吃。张师傅说得明白:“只要价格有保障,最起码出门不白跑。”从司机视角看,政府指导价起码画了一条底线,只要严格执行、平台不钻空子,司机干活不会吃亏。可问题是,政府能监管到每一个订单吗?而且现在协查太多,啥公安、交通、信息同步,真能管得了所有黑车、无证司机吗?你要是真能把一块牌照管死、数据通透,那好,严格执行;要是光有政策,执行力跟不上,最后照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再说,对我们普通乘客来说,最关心的不还是“怎么又涨价了”?大家都是普通月光族,疫情后日子紧巴巴的。你搞再多名堂,叫车就是贵,就是排不上队,等车还是烦。前两年拼车热闹得一塌糊涂,现在都觉得又贵又不方便,最后还是被价格赶出市场。你以为年轻人是不愿打车?其实他们也是精打细算,零钱包里扣着每分血汗钱。政府要出台指导价,最直接的考验就是别让普通人出行压力加重。
当然,退一步讲,这次指导价到底是一次补丁,还是一场逼着平台回归正道的信号?社会上各路专家天天喊“平台经济不能野蛮生长”,可到了落地这一关,政策能真正顶住各方利益博弈吗?你瞧现在资本游戏的套路,今天搞买一送一,明天拉新返现,左兜补贴右兜涨价,最终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都是用户在买单。政策出台不是一句话就完了,它得看后续配套怎么跟上,有没有足够的信息披露,能不能让社会监督。否则,平台还是平台,资本还是资本,咱们还是冤大头。
也有不少人担心,如果政府管得太多,会不会扼杀创新?毕竟网约车最早就是靠灵活服务和低价崛起的。其实说到底,创新本质是给生活带来便利,而不是赚快钱的投机倒把。做不到这点,越多的监管其实正是倒逼行业回归本质——不然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司机没饭吃,用户没车打,最后只剩下一堆金光闪闪的APP。
说到这儿,我倒觉得这回昆明的这个政策,不是终点,是个试水。全国会不会跟进?效果成不成?得看后面实际运行。你要是定的指导价大家都能接受,不愁司机开工,也不害怕用户负担,都买账,那你就是高招。关键就看有没有那个执行力,没有就别怪群众不服。
最后还是想问大家一句,“你心中的合理网约车价格,到底是多少?”一天跑十小时的司机,一个月各项支出那么多,乘客又是拼着生活费过日子,平台要挣钱,政府还要监管,到底谁来平衡这笔账?这世界哪有那么容易的“皆大欢喜”,关键是,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让政策真正落在地头,让路上的每个人都不是被忽悠的对象。到头来,不是价格说了算,而是口碑和信任说了算。
咱都说好马配好鞍,但要我说,再好的政策,也得看你愿不愿意真心为老百姓和普通劳动者做点实事。别最后又变成了几个大平台的“指导价游戏”,让司机和乘客成了别人桌上的筹码。希望昆明的政策能扎实点,别光是雷声大雨点小,真切地保障好广大司机和乘客的利益。你说对不对?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