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华系车企号召办公室职员上产线,暴露出企业对制造体系的轻视和浮夸风的再次盛行

今天看行业新闻,特别是那篇说华系百万级车企让办公室白领去拧螺丝的报道,我心里就有点苦涩。大概感觉像在看笑话,又觉得气不打一处来。是真的有人相信办公室职员能像工厂里的师傅一样扭紧那颗螺栓吗?或者说,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制造心态罢了。

我有个朋友,是某汽车厂的安全主管。一天聊天时,他摇摇头说:让办公室人去装配线,安全隐患大得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谁敢保证他们不会误操作。更别说,焊接、涂装那些既需要经验,也得讲究细节的工艺,你说他们能懂么?我当时还心想着,这话真不假。一个未经培训的文案策划,能扛得住焊接车间里的高温、粉尘、噪音吗?更别提那复杂的车身框架对焊点的精准要求。

百万华系车企号召办公室职员上产线,暴露出企业对制造体系的轻视和浮夸风的再次盛行-有驾

这里有个我粗估的数字,像一线的焊工,至少要培训一周才能进入岗位。真正能拧紧螺丝、达到标准的,少说得练个几百次。而且,工厂的每个岗位,配套的作业指导书——也就是说明书,详细到一顿饭时的螺丝扭多久,扭到哪个角度,都是有明确要求的。换句话说,自动化是解决了大头的错误,但那最后一公里的人为因素,必须经过反复训练和严格考核才能确保过关。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份培训流程表,工人要经过数天的专项训练,反复操作模拟,等到他们的动作越来越机械化,节拍越来越稳,才能上线生产。每个人都知道,装配线上的一个螺丝松一点点,可能就影响到整车的安全性。你若没有经过这个反复练的过程,你能保证你的拧螺丝动作不会走样?这真是个很难的事情。

可偏偏有人就喜欢说办公室职员支援产线,我还真想知道:他们是真相信这些人能扛起焊工、总装这些重活么?还是只是在用政治正确帮自己贴标签?换做我看,等于把安全交给了临时工。就好比你让一个从没开过车的菜鸟去扭扭看似轻松的螺丝,结果出点问题,那责任该谁担?数据造假,责任归的又是谁?这是个无解的问题。

百万华系车企号召办公室职员上产线,暴露出企业对制造体系的轻视和浮夸风的再次盛行-有驾

对比那些老牌工厂,比如丰田、一汽-大众,标准就截然不同。丰田一线工人,至少得经过两三个月实操培训,每个工位都要反复练,直到肌肉记忆形成。非要说,他们的零件残次品率能低到哪里?大概每百辆车残次都能低于2辆——样本不足,估算(体感)。但你不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制造体系在起作用吗?每个细节都尊重材料、工艺和流程,才不会出现装配不良、漏装、螺丝松动的情况。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制造体系的成熟,不只靠人,还靠流程、工具和管理。就像我们喝咖啡,不是只看豆子质量,还得有咖啡机、冲泡工艺的配合。一辆车从设计到生产,都是无数环节的精准配合。

我在想,欧美车企对工人的要求为何那么严格?原因很简单:他们要确保品质。这不仅是保障用户安全,也是企业信誉的底线。迈巴赫的工人,不仅得在奔驰体系待五六年,还要学材料学、静音工程、个性化定制……甚至薪资都能比普通工人高一大截。这么严苛的标准,是不是说明精细化管理和制造环境对品质的保障作用有多关键?

百万华系车企号召办公室职员上产线,暴露出企业对制造体系的轻视和浮夸风的再次盛行-有驾

可中国市场有些新势力,打着创新的旗号,搞人人都能拧螺丝的宣传。这让我不禁怀疑:这些企业是真的相信一般人都能做到吗?还是完全走偏了,变成了营销的噱头?

我觉得,不能否认他们也在起步阶段应急。但长远来看,不把制造放在核心位置,终究是踩雷的料。毕竟,问题一堆,装配不准、咬合不好、焊点不牢,都是隐患。你会相信一个叫嚣着要赶产的厂商,在质量把控上能依赖办公室人拧螺丝吗?那我只想问一句:你们的主动质检流程和问题追溯体系,能完美支撑一辆长期安全的车子吗?

每次看到说:老板支持员工自己冲线让程序员帮忙拧螺丝的报道,我都觉得很荒谬。这其实暴露出管理的怠惰——没把制造当回事、只用噱头刷存在感。一个成熟的制造体系,是靠经验+流程+培训+审查堆出来的,不能靠临时凑一堆人就能解决。

百万华系车企号召办公室职员上产线,暴露出企业对制造体系的轻视和浮夸风的再次盛行-有驾

我一直在想的,是不是某些企业其实比我们想象得更轻视制造?他们觉得搞个几台自动化、招几批漂浮的临时工,就能出千万辆的车。结果,品质只会跟着打折。

这里也想问:你觉得一个车长远的生活记忆,是装配线上那个工人,还是那套成熟的工艺流程?我猜,答案很明显,但看似短平快的宣传,却偏偏要忽略这点。

反正,我始终相信:一辆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真不是靠拼人海堆出来的。要靠一群恪守标准、经过苦练、对细节极度敏感的职业工人。别再说什么办公室白领拧螺丝,这其实是对行业多年的经验和严谨工艺的一种轻蔑。如果一辆车的品质能喃喃自语,我敢打赌,它绝不会是拧螺丝的那些人随意拼凑出来的。

百万华系车企号召办公室职员上产线,暴露出企业对制造体系的轻视和浮夸风的再次盛行-有驾

你们觉得呢?谁才是真正撑起品质保障的那股力量?还是,我猜测的,企业管理者那点虚幻的廉价想象?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