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最近刷短视频时,都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打开抖音或小红书,总能看到各种“理想车主素质差”的段子。有人拍理想车独占两个车位,配文“100个车位只能停两辆理想,一辆在出口一辆在入口”;有人剪辑理想车实线变道的画面,弹幕刷屏“理想车主果然没素质”;甚至还有博主玩梗:“建议国家出台政策,理想车必须加装电子围栏,防止乱停车”。
这些画面乍看真实,但仔细想想:一个年销50万辆的品牌,难道所有车主都成了“素质黑洞”?更蹊跷的是,这些负面内容总在理想新车发布前后集中爆发。比如今年7月理想i8上市时,社交平台突然涌现大量“理想车主违停”视频,连凌晨时段都有人批量上传同质化内容。这不禁让人怀疑:理想车主的“污名化”,究竟是偶然现象,还是有人蓄意操控?今天兔兔就来跟大家一起分析分析。
一、从“家庭奶爸车”到“素质黑标签”:理想车主经历了什么?
2019年理想ONE上市时,李想给车主画的像是“有孩中产家庭”——注重安全、追求品质、向往诗和远方。这种定位精准击中了市场痛点:六座布局解决二胎焦虑,冰箱彩电大沙发满足家庭需求,甚至车机系统都内置了儿童内容库。当时车主的社交形象是“带娃出行模范”,停车场里理想车旁总跟着欢笑的孩子。
但2025年的今天,画风突变。在#理想车主素质#话题下,内容画风急转直下:
停车篇:理想车占消防通道、跨线停车、堵住充电站入口;
驾驶篇:实线加塞、高速逆行、被大货车“教育”;
迷惑行为:充电时脱鞋躺平、后备箱塞满婴儿车。
更讽刺的是,这些素材中大量存在摆拍痕迹。闲鱼上有商家明码标价:“理想违停素材5元/张,逆行视频15元/段,包审核通过”。甚至有车主自曝:“我有两台理想车,一天能发1000条负面素材”。
二、黑公关产业化:一场价值百亿的“暗战”
根据理想汽车法务部披露的数据显示:仅2025年8月3日凌晨,某平台就出现45条雷同视频,内容高度同质化。这种攻击模式,与当年理想MEGA上市时遭遇的“水军围剿”如出一辙。当时李想曾痛斥:“这是汽车史上最大的抹黑事件”。
黑公关的套路正在升级:
1. 养号产业链:雇佣水军批量注册账号,专门发布负面内容
2. 素材工厂:闲鱼、QQ群明码标价定制“黑素材”
3. 算法助推:利用平台流量机制,让负面内容无限扩散
4. 群体对立:刻意将卡车司机、其他品牌车主与理想车主对立
最典型的案例是理想i8碰撞测试争议。当测试视频显示理想车撞飞重卡时,部分网友非但不质疑测试合理性,反而欢呼“国产车吊打合资”。这种极端情绪背后,其实是水军在利用民族情绪煽动对立。
三、车主的真实心声: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杭州理想车友会,我见到了开理想L8的张先生。他展示手机里收到的辱骂私信:“开理想车的是不是都以为自己是世界之王?”“建议查查理想车主是不是都是贪官污吏”。张先生苦笑:“我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开车比公交司机还守规矩,现在出门都得戴帽子口罩。”
毫无疑问,这种群体污名化给车主们带来连锁反应:
线下伤害:有车主反映车辆被扔垃圾、划伤
心理压力:多位车主表示“不敢开理想车出门”
二手车贬值:部分准新车因舆论影响折价超10%
更值得警惕的是,污名化正在演变成“数字暴力”。北京师范大学调查显示,78%的网友承认会因网络热点对特定群体产生刻板印象,但仅23%会主动验证信息真实性。
四、行业反思:当汽车营销变成“互泼脏水”
这场风波暴露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层矛盾:
1. 内卷无底线:从“冰箱彩电”到“互黑车主”,竞争手段越来越低级
2. 用户价值迷失:为博眼球不惜牺牲真实用户口碑
3. 监管缺位:黑公关成本低至单条素材5元,违法收益却超百万
蔚来高管马麟的喊话颇具深意:“请理想用户擦亮眼睛,避免被利用”。这何尝不是所有新能源车主的集体焦虑?当品牌间的战争演变成用户互害,最终买单的还是消费者。
五、给消费者的建议:如何避免成为“舆论炮灰”?
1. 警惕算法陷阱:少刷情绪化短视频,多看真实车主论坛
2. 理性看待争议:记住“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品牌≠车主全体
3. 保留证据维权:若遭遇网络暴力,及时截图并向平台举报
4. 支持正向内容:多传播“理想车主公益救援”“带娃自驾攻略”等正能量
就像北京车主张女士说的:“我开理想车是为了带孩子看世界,不是为了当键盘侠的素材”。或许我们该重新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守护作为现代公民的判断力?大家对于这次事件有什么看法呢?不妨留言讨论。
(附: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分析,不代表任何品牌立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