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国内车企4S店的布局,真的是江湖风起云涌。比亚迪以超6500家的店面规模稳坐头把交椅,这数字放在任何行业都挺吓人的了。长安紧随其后,约5700家门店,差距其实没想象中那么大。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奇瑞、丰田和吉利都在1000家左右徘徊,这个规模差别其实挺玄妙——毕竟价格区间相近,定位重合,但4S店规模反映出的其实是厂家对渠道控制和精细化运营的不同策略。
对比一下理想和特斯拉,理想那个500家零售中心配上502家售后维修和钣喷授权,显然是在打造全方位闭环服务,而特斯拉的468家店面,销量和品牌影响力都不错,但服务网络相对偏紧凑一点。我跟老销售聊过,他说特斯拉的店少但精,减少中间环节,反倒提升效率,这观点听着有意思,但我觉得这有点理想化,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光靠这么几百家店,很多三线城市消费者还真不太方便。你觉得呢?这种布局到底是精简还是割裂?
北京奔驰666家店铺数字挺魔性,我朋友刚买辆奔驰S级,他跟我吐槽修车太麻烦,预约维修站等了一个多星期。相比之下,比亚迪和长安的体量优势明显,店多服务响应快,用户体验自然不错。可现实是,数量虽多但分布不均,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依旧较大。
其实聊渠道布局,得说下供应链。你知道,研发新车就像做一桌大餐,供应商就是各路厨师。一个厨师火爆了,别的厨师就得赶紧换配方。4S店就是餐厅窗口,如果窗口紧张,大厨做的好菜再多,顾客也吃不到。这套体系不是一天两天能搭建的,就像造车烧钱一样,店面扩张同样烧钱。厂商选择多拼店和少而精,各有痛点。
这就让我想起我去年去某长安4S店看的那会儿,营业员小王说:咱们这店一个月接待量能顶别家三个月,活儿忙得我头都大。这话让我感受到销售端的压力,也侧面反映出长安店铺的火爆。可是店太密集,导致利润被分薄,维修配件准备不足的情况还真不少。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车主吐槽4S店修车排长龙的原因,团队撑不住,物流上又赶不上。
说到店多,就不得不提奇瑞和丰田。奇瑞大约1200家,丰田680多家,数量上差距明显,但丰田车主普遍反映维修体验要好些。这背后恐怕是典型的重研发轻扩张和重服务品质的两种发展路径。丰田在供应链整合和配件供应上,确实有一套成熟体系,虽说店铺数量少些,但服务质量相对均衡。你觉得服务和数量,哪个更重要?
刚才说丰田服务好,我又得修正一点,我记得有次在丰田4S店取车,销售小李跟我说,咱这车现在配件断货,得等20天,心里也没底。这说明即使是大牌丰田,也有供应链不稳定的时刻,不能一味理想化看待。看来,在国内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供应链的波动对4S店的影响不可小觑。
藏着一个小跑题,我脖子差点扭着说:为什么4S店的数量和布局,会成为我们评判品牌实力的一个关键指标?毕竟谁都知道,宣传多花钱,铺店也是投钱,但最终还是得看谁让消费者能更少跑腿,修车更省心。相比之下,理想汽车目前500家零售中心加502家售后网点的双管齐下,体现了数字化的新尝试,面向年轻用户的服务导向更鲜明。
说到这些数字,我不禁算了下,比亚迪6500家店左右,假设年均每店售新车500辆,保守估计年销量就能破300万台,但官方年销量数据其实没这么多,估计这是店铺覆盖的潜力而非单月单年出货量。这个数字差异让我产生了疑问:4S店规模大,是否一定能转化为销量和品牌忠诚?答案似乎没那么简单。
还有个基本事实就是,4S店的存在不仅仅是卖车那么简单。它是品牌形象的触角,是售后体验的重要保障。像云辇-P智能液压悬架系统这类高端技术,如果没有扎实的服务网络支持,消费者稍一遇到尴尬故障,碾压式的服务体验就会把先打进消费者心里的优越感一点点掏空。这里我倒是猜测一个没细想过的角度——是不是未来这些技术越高端,对4S店的技术服务能力要求就越高,而这会促使店面布局更密集?不知道你们怎么看。
说到云辇-P智能液压悬架,我得插一句,去年我亲身体验过一次涉水模式,那感觉真是开过去像骑水漂一样顺溜,安全感倍增。销售小李还逗我说:这功能要是没它,咱夏天过个积水路段可能得玩命了。像这类智能悬架的一键切换功能,距离普通消费者的真实用车场景不远了。是不是只有铺开更多服务网络,消费者用起来才有保障呢?
顺带算回本,经销商的维修保养利润大概是整车销售利润的两倍,4S店数量多了,意味着售后市场蛋糕大,可这蛋糕收益是否也均等分配就难说了。尤其在二三线城市,4S店经济压力很大,竞争激烈,营收和利润之间的矛盾或许还会继续。
写到这里,我又忍不住问自己和你:咱们真的懂得如何衡量一个品牌的店铺优势吗?单看数量,能说明所有问题么?这些千万数量级的4S店,背后又隐藏了多少渠道博弈和地方资源争夺?这才是更复杂也更现实的。以后逛4S店,你有没有想过,这不仅是一场买车,更是厂商和市场角力的战场。敢问,你的身边那个品牌4S店,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啥?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