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阁降价6万,15万级市场占有率还降了5.3%。看到这个数据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也太不正常了吧?
毕竟,雅阁可是几十年来的“老牌王者”。一个B级车,从燃油车时代到混动竞争,再到新能源包围圈,始终不缺销量和话题。结果现在,价格直接干到13万起步,比指导价便宜了整整6万,已经和国产新能源车的价格重叠了。但即便这样,市场份额还在缩——今年4月,比去年同期少了5.3个百分点。按理说,这种“放血式降价”应该带来销量狂飙才对,怎么反而越卖越少了?
先别急着下结论,搞清楚这背后的逻辑,我们得先把数字捋一遍。
先说销量。五一当天,北京一家4S店一天卖了23台雅阁,最低首付只要2.85万,销售员忙到晚上8点,生意确实热闹——但这种热闹是用巨大的利润让步换来的。厂商指导价19.98万的车,终端却能打到13万出头,基本等于卖一辆亏一辆。亏得多,卖得多,这种逻辑听着就怪。当然,车企也不是完全“赔本赚吆喝”,因为它们知道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在哪里:买车的人图的是价格低,但不是所有配置都无所谓。比如这次13万的车,不含座椅通风、不含360度全景影像——这些都是消费者愿意掏钱加装的选项。所以理论上,车企能通过“减配”来降低起售价,同时靠选装件找补回一部分利润。
再看营收和毛利。这几年,燃油车企的日子不太好过是事实。燃油车购置税比新能源车高,2025年一季度,平均每辆燃油车多交4200块税,直接把价格优势削掉了。而且新能源车的技术门槛逐渐降低,15万这个区间,国产新能源车的续航和智能化已经完全能打,消费者选新能源的动力很强。再加上这几年车企研发投入激增,电动化转型的压力,让很多传统品牌的财报数字都挺难看。雅阁背后的本田也一样。毛利被压缩,利润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但这里有个问题:这一切是不是“结构性吓人”?换句话说,这种看似疯狂的降价,背后到底是企业真的不行了,还是行业本来就这样?
先看同行们的情况。最近一段时间,市场上“降价潮”的主力军,不只是雅阁这样的燃油车企,新能源造车新势力也很卷。理想、小鹏、蔚来,每家都在打价格战。特斯拉刚宣布降价,马上就有一堆品牌跟进。它们的利润率也不高,有些甚至还在亏损,但这些企业的共同点是:研发投入巨大,账面上的亏损更多是一种战略性亏损——为了抢市场、抢用户,宁愿把未来利润押上。这说明,低价竞争不一定是“没活路”的表现,反而可能是一种“抓机会”的策略。
反观雅阁,降价的逻辑其实也可以归入这种“战略性”行为。传统燃油车的市场空间确实在缩,但并不意味着它完全没机会。B级车市场还有很大的消费需求,尤其是单车均价下探到12万区间以后,这类车型能覆盖的用户群会更广。雅阁这样的降价,既是为了短期销量,也是在试探低价位市场能不能带来新的增量。更重要的是,这种降价并不是毫无节制——减配就是一个很聪明的控制成本的手段。通过降低标配拉低售价,引导消费者选择更高的选装包,既保住了利润,也保住了市场份额。
所以,这事儿看着吓人,但拆开来,其实并没有那么危险。降价6万,市场份额降5.3%,这些数字的确夸张,但背后是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竞争白热化的必然结果。雅阁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关键在于,这种降价是有章法的——通过“减配”控制成本,通过终端优惠刺激销量,短期内牺牲毛利,但只要市场份额稳住了,未来还是有翻盘机会的。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场价格战也不全是坏事。车价降到这么低,购车成本确实少了不少。但也得看好细节,尤其是合同里的配置清单。减配的车,后续加装可能也要花不少钱。买之前算清楚总支出,别只看裸车价。
总的来说,雅阁这次的降价,不是一场“乱花钱”的赌博,而是一场“抓机会”的主动调整。数据看着吓人,但它背后有逻辑。企业的目标不是单纯卖便宜的车,而是要在价格战中找到新的市场空间。未来,雅阁会不会因此成为新能源时代的“幸存者”,不好说。但至少,它现在的每一步,都在为那个答案增加可能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