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市场最近又热闹了起来,榜单出来,小米成了国产车里销量第一,这事可不小。你说小米不是刚跨界卖车没多久吗?怎么一眨眼就冲到国产头牌了?以前看着特斯拉、比亚迪、蔚来这些老面孔轮流唱戏,现在好家伙,雷军带着小米杀了出来,直接把理想这些老大哥都踩在脚下。这事到底说明什么?小米真有那么牛,还是咱们对国产汽车和消费观念的变迁,应该重新想想了?
先说小米为啥火得这么快。你要说大家都冲着雷军情怀买单,也不是没有道理。雷总在手机圈子里一声“小米加油”,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从卖手机到卖车,换个赛道,粉丝还跟着你走。可粉丝经济也就那么大,100万人顶天了,剩下的这些买车的难不成全是雷军小米手机的“米粉”?
再想想小米做产品的套路,从来都是性价比为王。你要说汽车是个高技术含量、需要深厚积累的东西,这话没错,小米造车起步确实晚,但他有个独门绝技:能把自己品牌做成一种生活方式。从手机、电视、手环,现在到汽车,其实背后都是一帮用户愿意跟他“同频共振”。比如最近很火的那口号:“买小米汽车,雷军陪你浪漫一程。” 你说值几个钱?不一定,但能实实在在带来购买转化。
可是销量高就代表质量最高、体验最好、最值得买么?这事儿可该问一句:国人买车,到底在乎些什么?以前,咱们觉得车子得大气、得面子,最好还是合资车、进口车,奔驰宝马,雷克萨斯凯迪拉克,挂个豪华标能撑场子。现在呢?小米能把这些老外的品牌销量都抡一边,甚至超了理想、极氪,说明观念真的变了。老百姓更看重的,或许真不是“进口光环”,而是体验和实用,还有谁做得更像互联网产品,该有的有、该省的钱都省了。
再说说价格,国产中高档市场,拼的就是*20、30万那档位*,当年能有谁想到一台“杂牌”手机公司出的车敢卖这么高?可结果因为雷军,因为小米的产品力、和那点互联网精神,大家认账了。如果真有啥“不小心”,可能以后买台小米,回头还得再等个半年,交付都来不及。这意味着,品牌信任已经从传统老牌转到了有技术、有话题、有能力整合资源的企业身上。这种变化,搁2008年,你敢想?
咱们再看榜单,榜眼依旧是特斯拉。“造车新势力”都熬了好多年,特斯拉还是那个不变的美国小伙子,有人说中国已经追上来了,甚至有点自信过头。可销量摆着,特斯拉依然稳居老大,你说这到底说明啥?其实特斯拉赢在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它引领了电动车标准,让全世界都认可这一套系统、体验和可靠性。理想、极氪、岚图、问界这些也都在边上猛追,可要真和特斯拉拉开差距,还得多熬几年。
问题来了,这场“小米狂飙”,透露出车圈什么信号?是不是以后谁都能从别的圈子杀进来开厂卖车?为啥以前说传统车厂能活百年,现在几年就能易主,造车的壁垒真的不高了吗?其实恰恰相反,技术门槛高,投入大,车企本来是个烧钱的无底洞。但咱们企业家不信邪,你能做得,凭啥我不能?小米造车做得出圈,本质上得益于中国丰富的供应链体系、制造能力和互联网流量思路。你看,有些人是拿卖车当主业,有些人是把造车当“爆品思维”,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法论。
咱再换个角度思考,咱们国家的新一代车企和新一代消费者,都是伴随着互联网一起长起来的。这帮人习惯于用手机买一切、喜欢体验感、强调个性。你造车能不能像堆手机那样,三个月一款新功能、半年一个系统升级,服务做得像客服中心一样顺畅,甚至营销都更加年轻化?小米能做到,说明把手机那套产品经理、用户体验的套路原封不动套到造车上了,这事你让一堆搞机械、搞内燃机的老家伙们犯愁,他们在意的是性能、动力、机械美学——可99%的年轻用户内心真在乎那个吗?用不着。年轻人想要的是“全家出行快乐”“拍照发朋友圈炫耀点”“开着顺手不卡壳”“售后能随时找得到”,小米刚好有能力填补这个需求。
理想算老二,现在被小米赶超,你说他们慌不慌?肯定的。再说像极氪、岚图这种主打高端的,卷的是谁高档、谁智能,最后都在PK体验感。坦克、方程豹也是靠产品细分,想切那一部分用户蛋糕。但别忘了,小米的背后,是用海量的用户基础和数据,把造车流程、售后、体验都打通,别人想学都学不来。
这种变化对咱们老百姓来说既是好事也是挑战。什么好事?——选择变多了。曾经想也不敢想的低价高配、个性化、智能化、平台化一哄而上,每个月都有新车来搅局。什么挑战?——容易一头雾水。到底谁在堆料,谁在“玩概念”?你今天看小米SU7销量炸裂,明天说不定“XX元宇宙”出的虚拟座舱又火一把。汽车变快了、更新更快,产品寿命缩短,配置版本眼花缭乱,买车变成一门学问了。
那老外品牌是不是就全没戏了?未必。雷克萨斯、凯迪拉克、沃尔沃、宝马,如果哪天肯放下身段做纯电,真肯学学互联网的玩法,或许还能翻盘一局。但现在看着他们大多还在走老路,卖设计、拼工艺、打豪华。你去问问年轻人,有几个真把雷克萨斯、宝马那种“进口情怀”看得特别重了?反倒是都在拿手机APP比谁的车联网系统秒杀对手,搞不好还在拼谁家内饰更像手机桌面。
有人说这么卷,最后是不是会有问题?比如小米这样销量暴涨,订单激增,质量是不是还得兜底?电脑卖爆了最多返厂一台,车子可是动辄二三十万的大家伙,万一出故障怎么办?这问题必须警惕,因为规模和服务的平衡很难做。前阵子不少网友吐槽“等车难”“售后跟不上”,这些也绝对不是一句“性价比”就能掩盖的。所以销量好不等于每个人都点赞,爆款打造出来,事后考验才是真正的硬仗。
说到底,小米卖爆了,除了依靠自身品牌、粉丝经济、互联网打法,还抓住了消费者口味变化和汽车市场洗牌的机遇。但你要靠这个结论就判断,未来买车全指望互联网大厂,传统车厂都要淘汰,那也未必。中国市场大如海,任何一个细分赛道都有机会。小米今天冒头,也会逼得理想换路子,极氪加速研发,老外品牌跟着改变。每次洗牌,总有新把式。后面肯定还有比小米更炸的,一茬一茬的出来。
咱们身边普通人,在这场热闹里,其实只需看一个词:理性选车,别盲目跟风。选你需要的,能承担的,对你有好处的。适不适合你,比是不是“销量冠军”更重要。别一看销量爆炸自己也跟着下单,回头发现你的需求,压根和流行不是一回事儿。潮水涌过后,谁能活下来,产品、服务、体验、口碑,才是真正的长期主义,别被一时的销售神话冲昏了脑壳。
最后,我得问一句,你觉得中国车市的“新王”小米,会做多久的“新王”?是三个月的辉煌,还是十年的传奇?行情天天变,有人上位就有人退场。热闹是永远的,但值得的选择,还得靠心里那把小算盘,慢慢掂量。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