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小米YU7给出特斯拉Model Y最强一击

头图来源 | 小米汽车官方

作者 | 孙雅楠

编辑 | 苏鹏

价格悬念预热数日后,小米YU7的最终售价终于揭晓:标准版25.35万,Pro版27.99万,Max32.99万。

出于成本考虑,小米YU7未能“咬咬牙”给出23万的起售价,但雷军还是给到了首批车主最大诚意的购车权益:

7月31日24点前下定的用户,小米将赠送价值5.5万元的Nappa真皮、主副驾零重力座椅、电动前备箱、HEPA高效空气净化系统和Xiaomi HAD,对Max版本用户再送价值1.1万元碳纤维后视镜和碳纤维迎宾踏板 。

图片来源: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那些非现车、锁单未交付的SU7/SU7 Ultra系列用户,小米汽车也支持在今晚22点至6月29日24点前改配为YU7。

尽管雷军提前放风,称小米YU7“至少比Model Y贵六七万”“不可能只比SU7(标准版)贵两三万”,让大家对YU7的售价拔高不少预期,但最终,YU7的起售价还是比特斯拉Model Y便宜了1万元(Model Y的起售价26.35万)。

作为小米汽车的第二款车型,也是首款SUV,雷军对其视为“一场关键大考”。

上市前三天(6月24—6月26日),雷军先后发布二十多条有关YU7的微博,从回应定价策略到预热“24小时耐力挑战”,从“亲身参加路测”到写下“我很紧张”的长文,用个人IP的力量为YU7持续造势。

YU7的热度居高不下,仅是发布车色“流金粉”都能冲上热搜,社交平台关于“小米审美”的讨论声量也在迅速提升。

YU7上市前,雷军再次提及SU7 Ultra在纽北赛道的佳绩,只不过这次的主角变为了SU7 Ultra量产版。现场,雷军发布了纽北限量版SU7 Ultra,2025版限量10台,车型永久限量100台。

高强度、有节奏的预热,除了延续小米一贯的营销风格,也映证着小米对SUV市场的审慎和重视。

雷军曾坦言,首车不做SUV是“不能在太热的市场去干,(否则)出不来了”,如今YU7上市,标志着小米汽车正式进入主流消费战场。

这恰是SU7与YU7的本质区别:前者以轿跑切入相对空白的细分市场,后者则正面强攻电动车最惨烈的SUV红海。

但热搜易得,转化难求。在声量和价格之外,YU7能否用产品力在这片“最卷市场”撕开一道口子,才是真正值得追问的问题。

YU7的产品力,接得住小米的流量吗?

发布会刚开始,“小米发布会”“小米汽车”“小米YU7价格”接连登上热搜,产品要对得起热度,YU7试图用配置、体验说服用户。

雷军曾回应,小米的首款SUV之所以不选择最热门大六座SUV,是为了:“不忘初心,造好一辆运动SUV”。

一辆运动SUV,驾控感一定是重中之重。YU7长4999mm,轴距3000mm,作为一辆五座中大型SUV,使用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独立悬架,全系标配连续阻尼可变减振器,全系标配VGR可变转向比系统,Pro及Max版本又配备闭式双腔空簧,这些都让整车在转弯、制动时显得更有支撑感,也更灵敏。

为了对抗电车普遍的“晕车感”,小米还为YU7加入专属的“晕车舒缓模式”,通过对车辆的动力输出、能量回收和底盘悬架系统调校,不管是加速还是过弯,乘客都能感受更平稳的节奏。

动力和能效是另一个支点。YU7搭载小米新一代V6s Plus超级电机,标准版为单电机,Pro版为双电机四驱,Max版为双电机高性能四驱,最大功率可达508kW,零百加速最快为3.23秒。

四十多处风阻优化让整车阻力系数降至0.245,配合96.3度电池(Max版本电池为101.7度)和能效管理系统,三个版本的CLTC续航可分别实现835km、770km、760km。

同时,小米YU7全系标配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从20%充到80%仅需12分钟,补能最快时仅需15分钟就能够开620km。

这些参数背后,是YU7努力想在“开得稳、开得久”上一次到位。YU7的目标不仅是“对标”Model Y,还试图“拉高”用户对电车的标准。在安全质量上,小米显得底气十足。

YU7整车使用比例超过九成的高强度钢与铝合金,A柱、B柱内嵌六根超强钢热胀管,结构强度显著提升。电池组底部涂抹了“防弹涂层”,电池包前方配备防刮底横梁,不只是为了符合新国标,更是对用户心理的回应。

并且,小米延续对女性用户的特别关注,针对女性乘员进行测试,最终结果超过C-NCAP、C-IASI测试标准。

图片来源:网络

为了验证自己的性能和安全,小米特意创造了“24小时耐力挑战”,在中汽中心的见证下,24个小时,YU7充电30次,每次都在10-12分钟,最终完成总行驶里程3944公里的挑战。

图片来源:网络

SU7上市初期,关于辅助驾驶的讨论曾是小米的一块短板。

小米试图在YU7身上补齐:全系标配激光雷达与英伟达Thor芯片,11颗高清摄像头、1颗4D毫米波雷达和12颗超声波雷达,即使在夜间、雨雾天等复杂场景中,系统也能对200米外的车辆、100米外的行人做出判断。

除此之外,YU7全系标配1000万Clips版本小米端到端辅助驾发布会的驶,在实测视针对频中,山路弯道、人车混行路段,YU7等场景均能自如应对。

YU7高调对标Model Y,也正因为如此,YU7在基础感知能力上不敢有短板。

图片来源:网络

视觉与触感的变化则发生在车内,作为一辆标榜豪华感的SUV,YU7全系标配天际屏全,显示,先于宝马上车,贯穿中控,显示信息更加直观,也更易被理解。全系也标配后排电动座椅,最大可调节为135°,整车比起SU7显得更舒适。

Max版本则更具“科技感”,配备智能调光天幕,可以在不同光照环境下自动调节透光率,最大遮光率接近100%。并且,Max版本前排配备零重力座椅,加上座舱空间和密集的软包材质,使用感更佳。

而作为一辆偏家用市场的SUV,YU7也没有放弃“沙发彩电大冰箱”:4.6L的车载智能冰箱、后排可拓展Pad、1452mm的后排横向空间;还有HEPA高效空气滤芯、柔感风的车载空调、全车17㎡的母婴级材质、全车36处收纳,最大储物容积可达1970L、九处磁吸贴,把纸巾盒的位置也考虑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顾及到用户顾及的静谧性之余,小米还考虑到静音玻璃的安全性。因此,小米不仅全系标配静音夹层玻璃,还会送对应的安全锤。

尽管YU7依然基于Modena平台,但90%的零部件都重新开发。从外型上,它延续了SU7的设计语言,在水滴型大灯与贯穿式尾灯上进行了进化,整车更立体,也更贴近“豪华高性能SUV”的想象。

颜色也依然延续“小米审美“,推出九款颜色:宝石绿、熔岩橙、钛金属色、影青色、流金粉、丹霞紫、深海蓝、寒武岩灰和珍珠白。内饰则是松石灰、珊瑚橙、暮影蓝和鸢尾紫。

当然,作为唯一在构建“人车家”生态的企业,小米为用户提供更多“玩法”:可拓展连接投影仪、可拓展在车顶安装自行车、可拓展车顶滑轨套装等等...小米试图让车不仅仅是出行的工具,而是休闲必备的“伙伴”。

图片来源:网络

没有“新手保护期”的小米,驶入“真正的赛道”

SU7的成功引爆关注,也让小米在短时间内从“汽车圈新人”跃升为“行业焦点”。

但过快的热度增长,也意味着新手期结束得格外突然。

YU7发布前夕,雷军在内部讲话提到“15岁的小米,不再是行业的新人,我们在任何一个产业里面都没有了新手保护期。”

自我定位变了,也意味着,小米必须以更谨慎的姿态进入主流市场的竞争。

而对于小米来说,所谓“谨慎”,首先落在三个关键问题上:安全、兑现承诺、体系能力。

对于用户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安全。

今年,SU7的高速事故引发舆论,即使尚未被证实事故原因,但小米“辅助驾驶系统不安全”的印象已经开始渗透。

对用户而言,一个车企一旦和“失控”“事故”联系起来,哪怕还未官方通报原因,也足以动摇下定决心——尤其是YU7的定位偏家用市场,家庭用户对安全性、制动距离的敏感度本就远高于年轻群体。

除了安全,“兑现”也成为了另一个焦点。

没有人会怀疑雷军的个人IP给小米汽车带来的加持,雷军的直播、采访、微博都已经成了小米品牌叙事的一部分,也因此放大每一个宣传与现实间的差距。

比如说,车主们发现SU7 Ultra的“噱头”之一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宣传与实际不符,遭遇车主起诉;又如,SU7的大灯与翼子板接缝处存在鼓包、翘边现象,这种品控问题在原厂车上极为罕见,浙江省消保委汽车专家对此表示,自己处理汽车问题12年以来都未碰到过原厂车出现这种情况。

如果说,因为SU7是小米的“第一款车”,用户原谅了造车初期的磕绊。可YU7开始,对“造车新贵”的滤镜和宽容将不复存在。

小米面前的是一群不再愿意参与“造梦”的粉丝,而是冷静权衡每一笔支出的主流消费者。小米必须更谨慎地处理好每一环操作,任何延续首款车营销套路的打法,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反噬。

市场对其在NVH表现、底盘调校、续航能力与空间的关注度一定会更高,一旦这些维度在实际使用中出现偏差,哪怕只是一两项体验不达预期,都会迅速放大成“虚假营销”的印象。

此外,体系能力是否跟得上,也是小米应该谨慎、清楚回复的问题。

对所有车企而言,产品矩阵从1拓展到2,是从“能否成立”迈向“能否长久”的验证节点。尤其对于跨界新品牌,第二款车往往是真正暴露体系能力的时刻。

尽管小米汽车声称“有信心在其正式上市后,以最快的速度向用户交付”,但“最快”的参照系是谁?小米并未说明。

即使算上还未投产的二期工厂,小米的年产能也不过三十万,远低于特斯拉的的年产规模。小米能否承担SU7、YU7两款车型的生产压力,仍然是考验。

而售后方面也难言成熟。从SU7上市至今,小米官方曾多次提到正在扩张门店网络,但从用户端口碑来看,部分城市仍存在试驾预约困难、售后等待周期过长等问题。

在上个月的战略发布会上,雷军宣布SU7系列交付量已达25.8万辆。但截至5月31日,小米汽车官方微博显示,全国仅有153家服务网点,覆盖88座城市。

小米汽车官网显示,服务网点集中在中心城市,如陕西仅有三家门店,均在西安;重庆仅有两家门店;四川有五家门店,均在成都;海南仅有三家门店,分别位于一南一北的海口和三亚。

也就是说,不少小米车主都需要跨城维修。并且,维修门店资源有限,根据此前媒体报道,有车主吐槽“约售后比挂名医的号还难”。

图片来源:小米汽车官网

YU7作为SUV,相比SU7使用频率更高、面对场景将更加复杂,对售后维修支持体系的挑战也更大,一旦小米响应不过来,极易在家庭用户圈层中形成负面口碑。

如果小米的交付、服务体系不能与产品同步成长,会拖累品牌整体预期。小米必须在这一阶段更审慎地控制交付节奏与服务边界。

SU7正式上市一年有余,小米汽车确实在多个层面给市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正因为此,它必须开始承担主流车企的评价标准——从SU7到YU7,小米已彻底告别“汽车新人”的身份。

YU7的上市,才真正开启小米的考验——YU7不仅要承接起SU7在品牌上的高调起势,还要承担正在变化的市场期待。这才是小米汽车能否“走远”、“走稳”的分水岭。#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