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4月数据释出,卖出20万+,海外市场依旧坚挺!这动静一出,估计不少老铁得嘀咕:这奇瑞,啥时候闷声发大财了?出口占了半壁江山,这得铺到多少国度啊?
白纸黑字,4月奇瑞控股集团交出20万台的成绩单,同比增长10.3%,出口更是拿下8.7万台。前4个月加总,出口量冲到34.3万台,继续把持中国车企出口头把交椅。确实有点出人意表,毕竟一提到奇瑞,多数人脑海里蹦出的还是“技术控”、“死磕派”的形象,跟“时髦”、“弄潮儿”这些标签好像不太搭界。
但转念一想,这搞不好正是奇瑞的生存哲学。当其他车企卯足劲儿卷营销、卷智能互联的时候,奇瑞默默地在技术根基上死磕,靠着过硬的产品力,愣是在海外市场杀出一条血路。毕竟,对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用户来说,结实耐操、性价比杠杠的,才是王道。
但要是只盯着奇瑞出口的盛景,那就显得片面了。虽说出口数据着实亮眼,但放眼国内新能源这块竞技场,奇瑞的步子好像还是慢了半拍。4月,奇瑞新能源汽车销量6.1万台,同比增长85.5%。这增幅看着还行,但要是跟比亚迪37.2万台的销量一比,差距还是肉眼可见的。
更值得掂量的是,奇瑞寄予厚望的iCAR品牌,4月只卖了6947台。这和奇瑞最初的图景恐怕有些出入。iCAR定位年轻客群,主打15万元价格带,照理说应该颇有斩获。但实情却是,这个价位段的新能源车市,厮杀异常惨烈,iCAR想独领风骚,难度系数不小。
当我们想当然地把缘由归结为品牌势能不足、宣发力度欠佳的时候,是否忽略了产品本身的问题?iCAR 03和iCAR V23这两款车型,即便设计上有些可圈可点之处,但在智能化、续航里程等方面,或许并没能给用户带来足够的惊喜。毕竟,现在的后浪们,对汽车的要求可不只是颜值在线、好开顺手,还得足够聪明、足够省钱。
再者,奇瑞内部对iCAR的定位,似乎也有些摇摆不定。一会儿说是独立新能源品牌,一会儿又强调是奇瑞新能源战略的重要一环。这种含糊其辞的定位,很容易让用户摸不着头脑:iCAR到底是个啥?它跟奇瑞有啥瓜葛?
单从销量数据来看,奇瑞新能源汽车的占比依然偏低,油车依旧是销量大头。这对于一家想在新能源时代有所作为的车企而言,显然是差强人意的。毕竟,全球车圈都在加速向新能源切换,燃油车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是大势所趋。
与大众认知有所偏差的是,奇瑞并非对新能源的重要性视而不见。事实上,奇瑞早就开始排兵布阵,布局新能源技术,插混、增程、纯电、氢能,可以说是多点开花。但症结在于,这些技术路径,都需要大量的真金白银和时间沉淀,而且短期内很难立竿见影。
4月10日,奇瑞一口气端出三款混动车型,同时官宣旗下多款车型实行一口价。这似乎预示着,奇瑞正在提速新能源转型,试图通过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来吸引更多拥趸。
不过,一口价这种打法,虽然短期内可以拉升销量,但长远来看,可能会对品牌溢价能力造成损伤。毕竟,用户会觉得,你现在的价格还能降,那是不是之前割韭菜了?
话说回来,奇瑞的出口战绩确实值得点赞。在瞬息万变的国际经贸大环境下,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实属不易。但与此同时,奇瑞也必须直面国内新能源市场的挑战。毕竟,未来的汽车江湖,一定是新能源的天下。
奇瑞加速推进海外本土化生产,巧妙规避关税壁垒,这步棋走得漂亮。但与此同时,也要加大国内市场的投入,夯实产品力,找准品牌调性,才能在新能源的赛道上后来居上。
奇瑞已经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书。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之后,有了更多的弹药,或许可以更好地支援新能源战略的实施。但上市并非灵丹妙药,关键还是要看奇瑞能否真正拥抱新能源的机遇,实现换道超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