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驾校旁边,最常看的就是那几个预约一下能直接安排考场的通知。我曾经问过一位修车师傅:你们平时改装车,是不是也要提前预约?他笑着回:这就像是找好位置修派出所门口的灯泡,先预约才能保证不浪费时间。咱们学车的流程也是一样的,预约的意义远远超出简单排个队那么点事。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想不通为什么教练非要等打完学时、预约成功后再练科三。估算一下,预约成功后,学员能用的练车时间估计就是3到5天(样本少,但大概也就那么个数),而这个短暂的时间,真的能练到什么程度?
我记得有个朋友,刚学完科二就觉得自己没问题,结果到科三一上车,反应就慢了半拍。有啥差别?就是这环境适应。科二课程里,主要是模拟实际操作,强调平滑起步、精准转向、停车对齐,但是线路单一、套路固定。而科三,不光是操作技巧,更要应付变化。换句话说,场景多变,车型也不一定都一样(也许是不同年份或者车型的车,车身比起课上用的可能宽点,更沉点)。这就像厨房,什么菜都得临场应变,才能炒得好。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居然注意到一个细节:很多学员一开始练车,都是自己去认路,但其实从教练那儿听说,他们重点的不是地图,而是那心里有数的感觉。这感觉就像是开快递车,最怕的不是跑不快,而是走错路,不然包裹就是出错了。
一个比较实在的比喻是:科三的线路时间就像公交车的固定路线,你提前预约,就是把那条线路和站点都车贴得很熟。而没预约,自己胡乱晃,难免会跑偏。而重点是,如果没有那场模拟考试的练,要到真正考场上做到心里有数,我觉得难度不小。
一个我没想太透的猜测是:教练安排短时间集中练科三,是不是也是一种断点式学,避免学员陷入操作熟了但不懂场景的窘境?我一直觉得,短时间冲刺,反而让大脑的记忆点更集中,更能建立那种考试现场的紧张感。因为放久了,惯会变,警惕性会降低,到时候真上场,状态就残了。
要是让我粗算,跑个全套科三,车辆油耗和加起来,百公里大概粗略值个1.2元(样本不多,估算的),如果练车集中3天,每天跑80公里,成本也就几块钱(说的就是成本),但是真到考场,心跳一加,哪里还会记得得那么清楚?这个时候,核心问题其实是心里有数的感觉。
还有点有趣,有次从店里出来,听到一对兄妹聊天:我觉得我操控还行,可就是紧张。旁边的老师傅说:学会了操作不难,难的是心态。我其实很认同这点。就像你开车走过那个突发情况——突然前面车刹车,或是突然变道,许多新手就会慌。是不是因为平时练车没用那种压力感?或者说,是不是他们练的方式太顺风顺水?
我还曾听一位学员抱怨:教练总让我预约,再练,感觉好像在拼命追时间。我觉得,这话说得不无道理,但从另一角度看,教练其实是在帮他建立一种时间感和场景感。毕竟,考试的临场反应和你在练中体验到的场景差别,像是开车到了一片新区域,你知道固定套路,但突然换个出口转弯,这是不是考验你的反应能力?
说到这个,我还曾思考:为什么有些人线路练得好,就能轻松应付考场?主要原因可能就是场景适应能力。这就像你在游戏中,总是打那个强敌,熟了之后,一点都不怕。学车也是,一旦你能多场景演练,心理就会有底。
我一直觉得,驾驶这种事,能练到手的,不是盯着点点线线,而是掌握感觉。你问我:你觉得还会不会出现‘一次都过不了’的情况?这就像我猜测,有没有可能部分学员本事都在,只是那场景记忆没建立好,最后走错了一次,心一紧,整个人就崩了。
我也试过帮朋友看车,问:你看这个刹车点,心里是不是也没底?他说:我平常练车都挺顺的,但遇到实际操作就紧张。是不是因为,这种紧张,其实就是还没练够场景把控?我想,未来能不能开发一些模拟考试的场景,让学员在短时间内多累积几次答案?可这个我没细想过。
然然后,教练的招式就像厨师调料,要用得恰到好处。预约,平时练,临考突击——都是调味剂,关键还是看你怎么用。你有没有遇到那种,自己练得很细心,结果到现场一紧张,反而崩盘的?我觉得,可能真的是没有建立起那种自信的场景记忆。
想让自己在考场放轻松,我在想,也许,平时多跟别人模拟惊吓式练会有效吧?模拟突然堵车、有人叫停、或者方向忽然变换。有点像训练你的心跳适应能力。
哦,对了,截止到我自己也在思考,是不是所有的预约-练-考试套路,除了看场地和操作,还有个目的:让学员在最后几天,心里那底线稳住。这样,考试就像是让你在熟悉的场景下,有把握的去表现。虽然,我知道这不是绝对的,但我相信,场景感的建立,的确能帮大忙。
你说呢?到底有没有一种场景训练能让紧张变沉稳?这或许,才是许多人的软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