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销首次双超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达45.5%,出口也实现快速增长展现行业强劲复苏势头

中国车市最近是真的热闹,数据显示,前8个月汽车产销都突破了2000万辆。这数字看得我心里一阵明亮,虽然这不是第一次,但连着两项指标齐头并进,确实挺不容易。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销都快翻倍,达到962万辆左右,占比45.5%。我一边看数据,一边想:这是不是行业从换车到新车加速普及的标志?

昨天搞维修,跟一个车主唠嗑,他说:我都不晓得我这台车还能再跑几年。我笑笑,你这车大概还能坚持个两三年吧,得看养护。其实这心里也有个猜测——这轮新车井喷,是不是因为旧车的高维护成本在逼着大家换新?我自己心里有点模糊的揣测,万一这变局背后,是供应链和成本压力的共同作用,像拼装玩具一样把所有部件拼到一起,但这话说得太大了,用在生活比喻上就是拼积木拼到精疲力尽,然后又换更方便的拼图。

中国汽车产销首次双超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达45.5%,出口也实现快速增长展现行业强劲复苏势头-有驾

但别误会,不能只看这数字像阔气。新能源行业的崛起,实际上也是成本下降、政策扶持共同作用的结果。我记得去年某车企的内部报告里提到:电池成本降一半,整车成本差不多也降个三分之一。我估算,单是电池,成本收窄到现在大概每千瓦时几百元(样本不多,估算),这让新能源汽车价格有了大空间。显然,研发的压榨心态变成了大规模的规模效应。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忽然看到去年拍的那张合照,坐在我旁边的销售朋友说:你说,这事越干越难,用户真喜欢新潮叫嚣,但其实他们还是最看重价格。我想,很多渠道卖车,表面上讲新技术,实际上还得狠打折,才能拉出一波销量。这不,我旁边那款车,价格比前年降了两成,利润缩减不少,但销量蹭蹭涨,渠道的战术在里面。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汽车厂商能一直这样折腾吗?还是说,只能靠政策红包撑着?实际上,供应链这块,比想象中复杂得多。我其实有点嫌麻烦——你没注意到一个细节:为了利润,零件采购倒是一环套一环,像吃饭点火锅,只能挑辣的,不敢试清淡的。所以像我们自己这个行业,真正的命门在供应链端。

我在想,你会不会觉得,现在的行情像买房,价格涨得快,但其实底层的成本早就‘透支’了?你看,研发、制造、物流,所有环节都在缩短时间、降成本,但这个看似便宜的背后,是无限的压榨。零件供应商只敢给最低价,一旦遇到涨价,他们就得先吞了;错过供应时机,或许就影响下一波出货。

中国汽车产销首次双超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达45.5%,出口也实现快速增长展现行业强劲复苏势头-有驾

其实出口这个词最近也让我有点在意。数据显示,今年出口增长13.7%,新能源出口甚至飙到87%(样本少,估算)。我猜这是不是因为,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战还在继续,只不过我们的车企不再只追国内市场,拼性能+价格的两手准备。你知道,我在思考:还能靠这个出口式增长策略撑多久?毕竟国外的政策,环保标准越来越硬,像个难缠的手机充电器。

我觉得,整个格局像极了一盘棋局。短期内,靠促销拼价格,用点技术忽悠消费者。长远来看,要真靠技术硬拼,会不会夏天越热越难搞?毕竟,科技革命背后其实是成本杀手。你说,新能源续航真的能达到1000公里吗?值不值得期待?我自己心里还抱着点迷糊:是不是还有更便宜、更快的技术藏在暗角?不过这只是一点猜测——我没细想过这背后复杂的研发流程,会不会早就偷偷在跑硬件革新?

说到这里,我怔了瞬。你知道的,汽车的最后一公里,还是人心惹的祸。销售那边说:车不光是开着舒服,更要便宜。我觉得,他们的话吻合——价格其实比技术重要得多。不然,谁心甘情愿花大价钱养一辆技术新潮的车,开个三年就换了?我觉得,很多时候,买车是心理上的满足+价格的折中。

中国汽车产销首次双超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达45.5%,出口也实现快速增长展现行业强劲复苏势头-有驾

行业里最奇怪的是,很多创新像看似突破的雷达、自动驾驶,其实都还在试错阶段。这让我想,更别提能不能大规模量产了——我曾经试驾一款自动驾驶辅助,感觉像个人司机在朋友圈发的还差一点,还不如我自己开车心情好。

这让我不由得想,未来的汽车,真的会变成完全自控的飞行器嘛?如果真那样,它会不会变成无人状态?说不定,某一天车子会变得跟我们关系越来越淡,就像智能音箱一样,几句话就洗脑成功。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其实心中还藏着点疑问,我曾经问过自己:我们之所以拼命追求更快、更智能,是不是仅仅因为人类的贪心在作祟?或者,真的是技术革命在推动?或许,答案要看线性增长还能持续多久。

中国汽车产销首次双超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达45.5%,出口也实现快速增长展现行业强劲复苏势头-有驾

最后吧,我琢磨着一件事:等新车普及到一定程度,消费者会不会对新技术变得麻木?那时候,价格和用养护的成本,可能才是决定买哪个的关键因素。比如你身边有亲戚朋友,买车不是为了体验而是只用省心,这心理变化,真有必要去琢磨么?还说不定,未来车子会变得像公共自行车一样,随借随还。

现在我手里还有一套临场小计算:假设一辆平均能跑1万公里,百公里油耗8升(这估算偏高),如今7元/升,跑一次大概花56元(纯算成本)。如果正式减到5元,省点钱,总得想想未来还会不会涨?而新能源充电,实在不好比。有人说,新能源充电站越建越多,但我觉得,建这些站要多大投资?这段时间,我倒更关心技术变革背后,谁真正赚钱。

真正聪明的车企,会不会早早就偷偷谋划下一波军备?再或者,他们都在等下一波政策红利?这终归要归到人性——谁愿意掏出更多的钱,去追求那看得见、摸得着的未来?这才是我觉得挺有趣的点。

要不要换个角度想:也许,未来车子变得像打字机一样普通,只用来移动,不用技术刻意炫耀。你敢相信,这一天真的会到来吗?还是,终究还会有人怀念有点震惊感的加速故事?

中国汽车产销首次双超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达45.5%,出口也实现快速增长展现行业强劲复苏势头-有驾

你有没有想过,下一次看到一辆新车时,那突兀的小细节,比如车标瞬间光亮的反光、LED灯的微妙闪烁,其实都在告诉我们:汽车,还在不断变形里,只有细节才最真实?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