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岁的乐道能否迎来曙光?
说起来,乐道也算是蔚来“亲儿子”里最受期待的那一个。去年5月15号,阿尔卑斯项目摇身一变成了乐道,首款L60直接来了个大场面。那会儿门店人挤人,有朋友吐槽去上海看车排队都快和买奶茶一样卷,“我还以为搞啥促销呢,一进去全是冲着L60来的。”有意思的是,不少人现场就下了小定,还顺手把App给装上了。
到了9月19日正式上市,这价格属实打得狠——BaaS后14.99万起步,把不少想买电动车的心都撩动了。“精装、换电Model Y”,这个名头当时真不小。发布会上艾铁成一句“爆单”,朋友圈刷屏式转发,我哥们还发语音:“你看看这架势,是不是要干翻老对手?”现在回头想想,那股热乎劲像极了一锅刚出炉的麻辣烫,上桌就香,但凉得也快。
现实没给太多喘息机会。交付慢到让人抓狂,这年头谁家新车不是上市即上量?L60硬生生拖到12月才交付破万。我邻居等车等到怀疑人生:“天天路上见不到几辆,差点以为自己订的是概念车。”品牌宣传也是神秘操作,过完年还有同事问我:蔚来怎么又冒出来个新牌子?是不是贴牌货?
订单数据更是一言难尽。11月底经销商透露新增订单不理想,本想着年底能冲一波销量高潮,可1月份开始每个月就在4000辆附近晃悠。这跟官方喊着3月交付破2万辆完全两码事啊。有网友评论:“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其实跟同期那些围攻Model Y的竞品比起来,也不能说L60表现特别拉胯,只不过离蔚来高层盼望的一步登天还是差口气。李斌之前画的大饼——2025年月均2万辆、全年20多万台,对整个蔚来的44万辆目标可是顶梁柱级别存在。但照现在这样卖法,说句扎心话,有点悬。
今年4月份开始,公司调整动作不断,高层轮番换将,各种部门整合归并,全员进入降本增效模式。据说产品体验、项目管理这些统统划进PD&D集群去了;销售策略和营销活动策划部则归入UE集群。一时间内部气氛紧张,我表弟在里面做研发,说最近开会频率堪比喝水,“一天三顿饭,两顿会议。”
连生日都低调处理。今年乐道“一周岁”没办大趴体,而是搞线上家庭欢乐周,用积分和换电券安慰用户。我妈看见新闻问我:这什么情况,现在过生日流行送优惠券了吗?她老人家显然get不到互联网汽车的新玩法。
面对压力,今年五一期间优惠力度加码。不仅有5年免息,还送价值2880元冰箱、4000元充电补贴,还有NOA免费时间延长。“宝藏车”政策也上线,就是库存大的车型再砍价。这波操作直接把早期创始版用户气笑了,有人在群里直呼“背刺”:前脚刚掏钱支持,现在发现自己啥福利都没有,新买的人倒好全套拿满。我同学自嘲:“果然先吃螃蟹容易被夹手。”
但话糙理不糙,就算放血促销,要撑起稳态月销2万还是太难。有老司机分析,中国市场十几年下来,新品如果首炮没打响,很少有二次逆袭成功案例(除了那个M7)。哪怕后续改款或者重命名,大多数都是昙花一现,很难东山再起。这条规律真挺残酷的。
不过眼下乐道还有几张底牌可用,比如马上预热中的L90。这台三排座SUV据说空间超大,看齐领克09那种定位,人家一个月内定单就飘到了50000台,让不少人口水直流。“以后带娃出去玩,再不用抢后排座位啦!”朋友家的二胎妈妈已经摩拳擦掌准备试驾。而且超大前备箱这种细节,也许正戳中部分家庭用户的小痛点——毕竟钓鱼装备、大米油盐通通往里塞,总比塞进后备厢强吧?
除了七座,还有传闻要推尺寸更大的五座SUV,这样产品线基本铺开,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小伙伴。不止如此,在品牌传播方面,也开始亡羊补牢,不再幻想靠一次性发布会炸出圈,而是准备分阶段、小规模地打响知名度,让更多消费者真正认识这个年轻品牌。有媒体调侃:以前靠声浪,现在拼耐力赛,看谁最后还能站住脚。
公司层面今年目标明确,就是第四季度必须盈利!沈斐带队,他之前管能源业务,一年建1000个换电站,这效率外界公认高。他接棒之后团队士气有所提升,同事私聊我的时候说:“只要方向对,我们还能抢救一下!”
行业风向变化快,小鹏凭借Mona M03和P7+脱困速度惊呆众人;零跑原本吊尾,如今却连续拿下新势力冠军,实现季度盈利。所以格局未定,只要调整及时,说不准哪个品牌突然翻盘。不过秦力洪的话挺戳心窝子的,“如果乐道做不好,公司盈利就是空谈”。短短一年,小兄弟肩上的担子已经压得够沉。如果能逆风翻盘,不仅证明多品牌战略靠谱,更可能成为母公司回血关键。如果继续半死不活,那深度整合之后,是不是还保留独立身份,都成未知数了。
午休刷手机看到有人留言调侃:以后逛街看到路边停着两辆一样的新SUV,一个叫蔚来,一个叫乐道,到底该选哪个?旁边妹纸直接回怼,“当然选那个送冰箱的!”唉,现在买菜赠品逻辑连汽车圈都逃不开啊!
今天互动小游戏来了,如果你曾经为了某项购车赠品犹豫过,比如纠结到底选不要冰箱/免息/充电卡之类怪招,把你的奇葩理由写出来,下次遇到类似场景可以参考大家脑洞,比拼一下谁才是真正薅羊毛王!
一汽-大众销售体系大调整,新能源大战前的“排兵布阵”
身边那几个老同学,去年还在聊油车怎么省油、保养哪家靠谱,今年全都扎堆研究电车了。饭桌上吹牛皮,说什么以后加油站都快成网红打卡地了。结果这两天,一汽-大众突然来了一波大动作,把整个销售体系来了个“大手术”,大家伙儿瞬间又有新话题:合资老炮也开始玩变革,这次真不是嘴上说说。
其实这事儿风声早就有了,但真到动刀子的时候,还是让人觉得挺猛。一汽-大众现在是横着来,把市场、服务、用户运营这些原本分散的部门全给串起来。听一个在4S店干过的小伙伴吐槽:“以前卖ID.系列和卖燃油车根本不是一码事,各自为战,有时候资源都抢不过传统车型。”他笑着说,“你看吧,现在要搞一锅端,谁还敢躺平?”
讲真,这轮调整可不只是换个牌子那么简单。从组织架构到绩效考核,全链路改造。客户体验部门直接扩军升级,还把市场和用户运营的一部分职能揽进来了。这种操作,以前可都是一级部门高高在上,现在倒好,都得围着新能源转。
朋友小李刚入行那会儿,还专门跑去参加ID.系列的培训课。他回忆,那时候ID.运营中心特像独立王国,不管是产品还是售后,全都自己单干。“但问题就是层级太低,上面一句话下来,有时候连预算审批都慢半拍。”他说,“你以为新能源能跟燃油抢资源?做梦呢!”
所以现在好了,一汽-大众把ID.运营中心拆分重组,让产品归产品部、销售归销售部,再没有单独的新势力玩法。这意思很明白——以后所有新车,不管电的还是烧油的,都统一管理。但更重要的是,新资源、新政策优先向未来主力,也就是新能源倾斜。
这种变化背后的信号特别清楚:合资品牌不再死守老路,要全面发力下一代智能化、电动化。不少网友评论区里调侃:“感觉一夜之间,大众终于醒悟过来,要卷起来了!”还有人留言:“今年买ID.4差点没被售后气哭,希望以后别踢皮球。”
其实3月中旬那场发布会已经埋下伏笔。一口气11款新车型,只留1款燃油,其余10款都是奔着纯电来的,而且9款用的是和小鹏联合开发的新CEA架构。据懂行的人分析,这套中央计算+区域控制系统,比之前三域控制器方案强太多,智能化体验直接拉满。“我试驾过早期那个版本,说实话导航掉线、语音识别反应慢,经常抓狂,”老司机王哥抱怨,“要是真换成CEA,看新闻参数,是能追得上国产那些头部玩家。”
最逗的是,公司内部这次也掀起了一股热潮。有员工爆料,自从签约消息出来,公司食堂、大厅、电梯里循环播放签约现场视频。“每天吃饭像开大会,”有人打趣道,“领导怕我们忘记目标呗!”
其实这种氛围变化挺微妙,以前总觉得合资企业步伐慢半拍,每年新品发布会像例行公事。今年不同,高层亲自挂帅,中国一汽副总经理陈彬兼任总经理,就是为了整合内外资源。有段时间大家私下议论:是不是准备大干一场?现在看来,人心齐才是真的关键。
有同事算账,一汽-大众2024年终端销量166万辆,相当于三个理想八个小鹏。这规模优势,在行业洗牌期可是底气十足。不过光靠体量没用,新技术落地速度才是决胜点。所以研发采购团队提前介入配套开发,为2026年的十款重磅新车预热储备人才。有些岗位甚至专门猎聘高精尖,比如底盘、电驱动这些核心领域,一个萝卜一个坑,就怕掉队拖后腿。
而且据说这批即将上市的新车型首发就是传说中的ID.AURA概念版。在上海展亮相时,好多人直呼“眼熟但陌生”,命名延续旧系列,但内核已经彻底翻篇。一位喜欢捣鼓软件更新的小伙伴表示,如果量产版真如宣传所言,用上的电子电气架构可以OTA无感升级,那维修保养逻辑可能都会变样,到时候修理厂估计得重新培训技师,否则见了故障码就懵圈。
身边开传统帕萨特的大叔忍不住插嘴:“咱们年轻人图啥?智能一点、省心一点呗!我只担心换代之后服务跟不上,可别学某些品牌推卸责任。”他摆摆手补充一句,“希望这一轮改革真的落到实处,不然消费者迟早投票走人。”
网上还有段神评论火出圈:“以前买德系图稳定耐造,现在要拼科技含量啦!建议各位提前攒钱等2026年首批交付,到时看看有没有惊喜‘彩蛋’。”下面点赞数蹭蹭涨,看得出来不少人在观望这一波到底水花多大。
偶尔刷论坛还能看到一些冷知识,比如CEA平台除了提升智能驾驶水平,对供应链协作要求也极高。有人调侃“卷的不止技术,还有成本”。业内分析师提到,如今比拼已不仅仅是谁先出爆品,更看谁能把控质量与成本双赢。一汽-大众恰好擅长这个领域,所以虽然错失先机,但厚积薄发未必不能逆袭一次。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我家附近那个经销商最近装修翻新,据说也是为了迎接未来更多纯电展示区,看样子他们自己也嗅到了风向标变了味道。
再聊回日常生活,小区邻居阿姨刚提完燃油SUV,被孙女嫌弃“不够酷”。她悄悄问我,新能源到底靠谱吗?值不值得等等看。我只能劝她,多关注一下最近几个月官方放出的信息流,有机会的话亲自去店里摸摸方向盘,总比云评测靠谱百倍。“反正你孙女喜欢啥,你就买啥,她开心最重要!”阿姨乐呵呵答应,下次带孩子一起去试驾,也算一种家庭团建活动吧!
如果非要总结这一波调整,其实核心只有一句话——过去以燃油为主、新能源另起炉灶那套玩法正式终结,从此全部拧成一股绳冲刺未来。而且随着营销体系横向打通,无论是线上引流还是线下体验馆,都将逐步统一标准,对于普通消费者将来购车流程可能更顺畅透明,也不用担心遇见推诿扯皮现象频繁发生。当然啦,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该踩刹车的时候绝对不能犹豫!
最后抛个脑洞互动,小伙伴们有没有经历过进店选购遇见不同团队互相踢皮球、“今天负责的人休假”的尴尬局面?或者哪个环节让你印象深刻(比如某位金句导购或奇葩售后)?欢迎拿出真实故事battle一下,下周末挑几条神回复请喝奶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