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来聊一个挺有意思的企业,叫东风柳汽。
可能很多人对这个名字不太熟,但要说起它在国外干的事儿,那可真叫一个提气。
这家厂子的历史,比咱们不少人的年纪都大,它就像一个咱们身边不怎么起眼的大叔,平时默不作声,结果一出手就干了件大事。
很多人都好奇,一个老牌的国产卡车厂,在现在这个竞争这么激烈的环境下,是怎么活下来,还活得这么有声有色的?
甚至把车都卖到了欧洲人的地盘上,这背后到底经历了什么?
这事儿得从很久以前说起。
东风柳汽的根,在1954年的广西柳州,那时候它还不叫这个名,叫柳州农业机械厂,顾名思义,就是个造农具的。
从田里用的家伙什,一步步走到能造在马路上跑的大家伙,这中间的跨越,可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
故事里有个关键人物,叫束宽昌,是当时厂里的一个老领导。
时间是1969年,那时候整个广西连一辆自己生产的汽车都没有,车坏了都得指望外地来修,别提多被动了。
束宽昌就领着几百号工人,下定决心要造出广西人自己的车。
那个年代的条件差到什么地步呢?
没有造驾驶室用的大型冲压设备,这在今天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那时候的人有一股子犟劲,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他们想出的办法,现在听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直接在地上挖一个大坑,弄出驾驶室的形状,然后把钢板铺在上面,工人们就围着这个土模具,抡起大锤子,一锤一锤地硬是把钢板给敲打成了驾驶室的样子。
这哪是在造车,这简直就是在用血肉之躯和简陋的工具进行一场豪赌。
就凭着这股精神,广西的第一辆载货汽车“柳江”牌就这么诞生了,后来还在南宁的国庆典礼上亮了相,广西人终于挺直了腰杆。
到了七八十年代,中国的卡车市场基本被一汽和二汽这两大巨头给包了,柳汽作为一个地方小厂,想在夹缝里生存,难度可想而知。
他们靠的是什么呢?
就是最朴实的办法:价格比你便宜,服务比你好。
尤其是在本地市场,随叫随到,坏了马上有人修,靠着这种接地气的打法,硬是站稳了脚跟。
到了九十年代初,他们推出了自己的王牌产品“乘龙”卡车,1991年那一年就卖了一万多辆,一下子成了全国第三大卡车厂,也算是打出了名堂。
可好日子没过多久,挑战就来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整个市场都不景气,卡车行业更是首当其冲。
当时的总经理叫程道然,他面对的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局面。
在那种人人自危的时候,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觉得疯狂的决定:兵分两路,一边继续搞技术难度大的重型卡车,另一边,竟然要跨界去做家用的MPV,也就是咱们说的商务车。
要知道,当时柳汽全部的技术人员加起来也就57个人,这么点人手要同时干两件完全不同的大事,风险太大了。
开誓师大会的时候,员工们喊着“不怕苦不怕死往前冲”的口号,听着热血,其实心里都没底。
但结果出人意料,后来搞出来的霸龙重卡和风行菱智MPV,都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到了2010年,柳汽一年的销量居然突破了十万辆,厂里上下一片欢腾。
就在所有人都觉得可以松口气的时候,程道然这位领导者却发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他冷静地分析了一下,发现这十万辆的销量里,大部分都是利润很低的工程车,产品线拉得太长,什么都做,结果什么都做不精,赚的都是辛苦钱,根本没多少利润可以投入到未来的研发里去。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更加“狠”的决定,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无异于“自断一臂”。
他下令,砍掉一半的产品线,把那些不赚钱、技术含量低的车型全部停掉,集中所有的资源和精力,去攻克技术要求更高、利润也更丰厚的公路物流车市场。
这个决定在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好不容易卖到十万辆,怎么说砍就砍了?
很多员工和干部都想不通,甚至有人闹情绪要走人。
但程道然顶住了所有压力,因为他看得更远。
转型的路走得异常艰难。
他们拿着新研发的公路车,兴冲冲地跑到上海,想找一家大型物流公司的老板合作,说我们的车你先免费开着试试,好用再买。
结果人家老板连看都没多看一眼,直接回了一句:“我们公司只用进口的奔驰和沃尔沃,你们的国产车,白送我们都不要。”这句话,就像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
换做一般人,可能就心灰意冷了。
但柳汽这帮人,骨子里还是有那股不服输的劲。
他们痛定思痛,既然产品本身暂时还没法跟国际巨头硬碰硬,那就在服务上做到极致。
他们花大价钱,搞了一套当时还很先进的“车联网”系统。
这东西说白了,就是给每一辆卖出去的卡车都装上一个智能管家,柳汽专门成立一个团队,24小时帮客户盯着车队的数据。
哪辆车油耗高了,哪个司机驾驶习惯不好,车子什么时候该保养了,系统里都一清二楚。
物流老板买的不仅仅是一辆车,而是一整套能帮他省钱、提高管理效率的解决方案。
靠着这种“保姆式”的服务,他们硬是把信誉一点一点地建立了起来。
到了2015年,全国的卡车厂都在亏钱,只有柳汽,靠着专注公路车市场卖出的三万辆车,稳稳地实现了盈利。
这就是当年“砍掉半条命”换来的回报。
现在,接力棒传到了技术专家出身的新任总经理林长波手里。
他的眼光放得更远,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要在海外再造一个东风柳汽。
这可不是一句空话。
你现在去越南,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马路上跑的那些重型卡车,差不多每两辆就有一辆是柳汽的“乘龙”。
在越南首都河内,这个占有率更是高达百分之八十五。
他们不只是简单地把车卖过去,还在东南亚建了四个组装厂,把生产线都搬了过去,带动了当地的就业。
今年上半年,柳汽的出口量就超过了两万辆,在整个行业都不景气的情况下,增长了百分之二十多。
而且,他们的野心不止于东南亚。
在2024年的巴黎国际车展上,柳汽带着专门为欧洲市场设计的SUV和MPV闪亮登场,并且上半年已经在葡萄牙、波兰这些欧洲国家卖出了六千多辆。
从广西柳州的小作坊,到敲开欧洲市场的大门,这条路他们走了几十年。
这位新任的林总,最近还开了个人视频号,他说想离用户更近一些。
他在视频里推荐了一本书,叫《自我突围》,这四个字,恰恰就是东风柳汽这几十年来最真实的写照。
从一个造农具的小厂,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痛苦的转型,每一次都像是刮骨疗毒,每一次都是在跟自己过不去。
2022年,他们又一次宣布重大转型,全面转向新能源。
现在新研发的电动轻卡,充电十多分钟就能跑很远,在越南的矿区里,甚至已经开始试点使用他们的氢燃料重卡了。
回望过去,那个只有八百多人的小厂,如今已经发展成年产能几十万辆的大企业。
但就像厂里的老员工说的,造车本身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每一次决定改变方向时的阵痛和挣扎。
当初砍掉产品线时有人不理解,决定走向海外时有人嘲笑,但现在,越南的大街小巷跑着他们的车,欧洲的展厅里也挂上了中国制造的汽车。
历史就是这样,能顽强地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
今天的东风柳汽,依然在不断变化和突围的路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