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S09三月大升级,老车主不满,新CEO面临考验

如果你站在一个明亮干净的展车大厅里,不太容易想象,几个小时前,场外有一位新晋CEO正用尽全力微笑着应付一场消费维权的小型“团建”。深蓝S09上市三个月即升级——对于吃瓜群众这无非是个市场噱头,但对“刚提车”的老用户们,这是赤裸裸的“背刺”。人为制造的“惊喜”转眼成了“惊吓”,留下更现实也更难消化的问题:客户的归属感,到底归谁所有?

转念设身处地:如果你是那位刚掏几十万买下新车的老深蓝客户,今天看到自家S09“三月小变天”的广告横幅,心里会否泛起一丝咸味——要说割韭菜,这割得未免太顺溜了点。难道企业真的没意识到,信誉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成本,比任何市场营销预算都来得珍贵且易碎?

事情要从一个定目标的“高手”说起。邓承浩这个名字,近几年可谓是行业里响当当的“Flag制造机”:要在2030年全球年销200万,海外市场要站到35%,还要推出三十款新车型。数据一摞,就是气派。“上不封顶”,已经不是形容词,是工作作风。

扪心自问,确实很难苛责一个领导人“理想有多远”。毕竟,没有点战略定力,每天面对着“今日子弹价格又涨三毛”那点小项目的琐碎,也挺难熬的。当然,数据和人话始终有条缝,如果你习惯站在复合木地板缝里思考问题,总觉得这200万台的目标——有点像小学生作文开头的“我要做宇航员”。

深蓝S09三月大升级,老车主不满,新CEO面临考验-有驾
深蓝S09三月大升级,老车主不满,新CEO面临考验-有驾
深蓝S09三月大升级,老车主不满,新CEO面临考验-有驾
深蓝S09三月大升级,老车主不满,新CEO面临考验-有驾
深蓝S09三月大升级,老车主不满,新CEO面临考验-有驾
深蓝S09三月大升级,老车主不满,新CEO面临考验-有驾
深蓝S09三月大升级,老车主不满,新CEO面临考验-有驾
深蓝S09三月大升级,老车主不满,新CEO面临考验-有驾
深蓝S09三月大升级,老车主不满,新CEO面临考验-有驾

再看现实细节,2024年深蓝国内销量24.39万辆,“完成率87%”。排除掉“分母调小,分子漂亮”的自我安慰法,这其实已经不错,只不过和年初口号对比,还是免不了沦为办公室段子手的新素材。“千里之行,始于立Flag,终于打脸”,暂且算是每一个新能源车企向死而生的独特仪式感。

幕后主角上位,邓承浩升任董事长,专管战略不管“地表细节”,新人的接力棒高高举起。姜海荣,这位荣耀出身的“通信圈CMO”,以产品和营销双料背景,成了押宝式的人才补位。如果你愿意相信人和工作的化学反应,这起码比让“产品经理出身的老板”讲故事要靠谱些。

问题来了。深蓝的新目标——哪怕已经下调至年销36万,接下来四个月也要每月卖4万多台。看着8月2.8万的销量,左手长安阿维塔1.1万、右手自家兄弟启源3.7万,新能源赛道的残酷之处在于:“不是你慢了,而是对手都在加速。”姜海荣说得明白,“新兵要保持谦卑”,可市场并不提供任何新手保护buff。

而偏偏,这场营销救火局开场就是“背刺门”——深蓝S09三个月内大升级,老业主猝不及防,品牌口碑瞬间雪崩。看到官方发布的“加量不加价”,既然诚意给了市场,客户的埋单情绪你准备收拾好了吗?深蓝不是第一次体验这种社群舆情风暴。从SL03、S7到S09,老用户买单后见证产品飞跃,短期代价是销量,长期代价可能是品牌“杀熟”的前科,失去的是客户的先天信任。

做深圳车圈多年,总有一种无可奈何的观察习惯:人人都在喊用户为本,个个都在用产品创新PK对手,但一到了加推升级、降价促销,最先被丢下的往往就是老客户。厂家的逻辑固然无懈可击,“技术进步、供需调整都是市场规律”,可是,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速度堪比飓风,客户看起来确实容易忘记旧恩,但也绝不会轻易原谅新仇。

姜海荣作为新晋CEO,说自己“可以被骂”,多少有点娱乐圈流量上身的气息。“保持谦卑”,正好用来对冲即将到来的KPI压力。外行人看门道大多靠猜,内行人看热闹部分靠数据。深蓝汽车今年前八个月卖了不到20万台,要冲刺下调后“温和”的目标,也得从月销2.5万直接暴涨到4万台的水准。而且别忘了,“新势力品牌的头部只有那6-7个名额”,这是一场名利场的限定游戏,不进则退,退就意味着主动等死。

这些事放在外人看来无非是个大厂的自家烦恼,但身在其中,就会知道,这些被背刺的老用户、被升任的战略总舵手、被寄予厚望的营销新兵,他们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不过是大浪淘沙里,各自想多活几天的那批人。市场不博爱,客户不容易,各家车企都在学着用技术说话、用服务生存,偶尔还真得狂吹一把牛,让自己听起来不那么容易死。

当然,有人会说,这就是新能源行业不可避免的伤痕。车企卷技术,必定卷营销,卷到极致就开始卷“割熟”。故事到这,仿佛只能停在老问题下的无解悖论。企业战略该“高瞻远瞩”还是“见好就收”?卖车之余,悠久用户的归属感比赚KPI更重要吗?深蓝汽车和邓承浩、姜海荣们,终究要一起面对,也许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选择如何面对问题本身。

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怎么做?放下目标,认真做服务,还是依然咬牙立Flag?在新能源的高压战场,哪个选择能让企业和客户都觉得不被背刺?各位,手上这些“证据”,共情还是审视,交给你们来推理。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