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问界M9的硬件升级,刚开始我听着也有点懵。昨天和圈里一个做工厂管理的师兄聊,他说现在已经开始给24款M9做厂内升级测试了,车子拉进车间,拆开关键零件,换上新版本的通信模组和座舱硬件,软硬件配合没啥大问题,但要规模化批量改真不容易。毕竟,24款这一批量差不多20万台车,想想这数字,光是排期和产能分配都够呛。师兄用他的话讲,厂区现在就是忙得跟打仗似的,而且得专门组建一支团队安排这活,普通组装线没人能兼顾。
这过程倒让我想起以前做供应链协同的时候,那种拿菜做饭的感觉——你想做个创新菜,但厨房只有你一个人,食材还得现抢,锅炉同时还在做别的菜,怎么保证火候不乱,味道不变,这活很考验团队配合。
咱们先别急,价格说的事情更复杂。网上之前一通猜测,报价大多定在2万左右,甚至有人说3万;但刚才翻了下笔记,发布这事儿的博主后来又修正了,说厂方重新核算了成本,数字可能会好看点,至少比网上疯传的贵很多得利索。既然涉及更换核心硬件,这钱压根谈不下来,只是官方没着急透露细节,估计后续还会层层讨论。到底是消费补贴走厂家的方式,还是换装后按二手车市场的保值心算来分摊,我心里还真没底。
老实说,我曾一度以为赛力斯会像现在其他车企一样,给老车主免费OTA升级,毕竟鸿蒙智行ADS的小蓝灯升级上个月才刚开始推付费,圈里一直吹说未来智能驾驶啥的老车免费,这次硬件升级不同,它真的是换机器里的芯片+线路,硬件层面改动和整个车辆架构息息相关,换句话说,能不能免费,直接关乎厂家的利润表和口碑承诺。这让人想起,也许这场升级更像是买了新机顶配套餐,而不是以前那种系统升级。到底谁承担成本,老车主怎么想?这是我最想听听用户反馈的地方。
刚跟一位卖二手的朋友聊,他说:买车不是买个空壳,小心换个硬件又得花一笔,尤其是这大升级,不少客户怕变成‘滚雪球’,不敢轻易脏手。他这话有点道理,我自己算了算,像20万台车一改,如果按平均2万块升级成本,厂方这账算下来得投入近40亿,这不光是钱,还得要团队经验和时间。说实话,这种级别的硬件升级,工厂里已经不叫打补丁,而是在分期改造一个活生生的产品线。师兄还提到,设备排期冲突,供应链紧张,导致改造速度远不及预期,这种团队支援非比寻常。
有趣的是,这期间我还问了师兄:那车主们和经销商咋沟通?他说明面上是让用户先别急,厂方要先忙好内部流程,至于具体改造周期、费用分担和车龄门槛啥的,都得后续慢慢放开。我听得时候心里惊了,这差不多是厂商自己在摸着石头过河,毕竟二十万台级别的升级,前无古人啊。
说到车主态度,我更好奇:大家是不是愿意花这笔钱?如果价格真如现在估算的这样,大部分潜在换装需求集中在24款这批,25款以上甚至26款,网络上有节奏地冒出免费升级的传言——我个人觉得,那是厂方口径和市场期待还没统一前的信号错乱。(这段先按下不表)
换个角度想,那些花了近50万买M9的车主是不是要开始纠结:我花45万买辆车,现在厂里说给你更新,得主动掏腰包,这事儿没点心理准备很难接受。
同价位的其他车型,例如某国产品牌的百万级SUV,硬件升级这一块做得就更务实,基本都是通过原车信息娱乐系统OTA优化,谁买谁用,硬件动刀的少见,但这M9的招法算是硬创新。是不是技术上线早了点?还是说厂商其实是想借势打品牌,用硬件升级这种跨年大新闻制造声势?
小跑题跟大家说,我自己也纳闷,这二十万台硬件批量改造"到底是厂里单干还是外包模式?按照师兄经验,这种项目一般会找外部专业团队协助,但赛力斯又没那么大资源和积累,怕是得临时组合专班,磨合期肯定费劲。而且我还没提,厂方得承受的还有配件供应问题——有些换装零件全球供应链紧张,提前备货不易,造成换代配件交期成了定时炸弹。
我有点忍不住怀疑,这批升级能不能达到预期速度?咱用户最怕的不是价格,而是拖来拖去。你说他们怎么安排升级优先级,我猜可能先给城市密集区域的门店车型安排,偏远地方得等更久。
刚刚我又翻了下朋友圈相册,看到一张今年初赛力斯设计会场的照片,有几张草图标着硬件快速更换模块化,说是为这次升级预先设计的思路,看来厂方之前不只是临时抱佛脚,至少有先期规划的迹象。不过细节保密得很,没法多说。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针对一款已服役车型搞这么大规模硬件改造?按理说,同档次车企多数只做软件迭代,硬件换新极少。到我这思考的点,厂商岂不是在和时间竞赛,非得抢先一步把车未来证明?
这带来个问题:如果升级后,车主们的保值率会不会提升?我私下算过,假设付费升级价格定在1万—1.5万,考虑原车贬值率10%(不确定,只是个粗算),这笔成本加进去,二手市场的价格弹性就难说了。换句话说,有可能车子整体升值空间有限,老车主的增值收益不如想象中大。
对了,销售那个师兄说:现在关键是怎么跟客户做期待管理,太复杂太多案子,一不小心就得赔了夫人又折兵。
最后拎出来一个开放点:问界M9的这次硬件升级,你觉得厂里应该怎么平衡速度和成本?产品升级股还是用户口袋?而且,改造团队组建完,工艺标准统一了,后续维护会不会成为新麻烦?这些,没人敢保证。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