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真有意思。
这年头,国际新闻比德云社的相声还好笑。你来我往的,全是包袱,抖出来一个比一个响。最近荷兰这出戏,简直是年度最佳喜剧,主角演得卖力,配角衬托得好,就是剧本烂了点,演到一半发现自己演的是个小丑。
这事儿,打眼一看,是美国、荷兰联手围剿一家中资背景的半导体公司——安世。但你往里瞅,这哪是围剿啊,这分明是一场自导自演、最终把自己演进去的“行为艺术”。
咱们先捋捋这事的来龙去脉,说白了,就是一出现实版的“农夫与蛇”,只不过这次,农夫想把蛇窝给端了,结果发现蛇早就把家安在了自己家炕头底下。
安世半导体,这名字你可能不熟,但你车里的很多零件,没它就得趴窝。这公司本来是荷兰飞利浦扔出来的“包袱”,不怎么赚钱,技术也到了瓶颈。结果呢,被咱们中国的闻泰科技给相中了,2019年,三百多亿真金白银砸下去,盘活了。
你猜怎么着?
盘活之后,这公司直接起飞了。尤其是在东莞的生产基地,那叫一个猛,现在全球每十颗车规级的功率芯片,七颗都从那儿出来。宝马、大众、奥迪这些欧洲汽车界的“老炮儿”,都得排着队,客客气气地来拿货。
故事到这儿,本来是个“中国资本拯救欧洲弃子”的励志剧。可总有人见不得你好。
美国大哥不乐意了。眼瞅着这棵自己看不上的歪脖树,被中国人浇了点水,居然长成了摇钱树,心里那个酸啊。于是乎,一拍大腿,搞了个所谓的“50%穿透性规则”。这规矩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虽然这公司开在你家,但只要里头有超过一半的中国股份,那对不起,我也能管。”
典型的霸道总裁做派,长臂管辖嘛,老套路了。
更有意思的是荷兰。美国那边只是递了个眼神,荷兰这边立马心领神会,把“跟班”的职业素养发挥到了极致。美国私底下说,你们赶紧把那个中国籍的CEO给换了,不然我就把安世拉黑。荷兰一听,这可是大哥给的机会啊,得好好表现。
于是,翻箱倒柜,从冷战时期的故纸堆里扒拉出个老掉牙的法条,二话不说,直接把安生的资产给冻结了,高管的职务也给停了。那架势,活脱脱就是一副“你家就是我家,你的钱就是我的钱”的强盗嘴脸。
我估摸着,荷兰当时心里还美滋滋的。你看,我替大哥办了事,既打击了对手,又显得我手腕强硬,说不定还能把这公司给“抢”回来,一箭三雕,简直是天才操作。
可惜啊,他们把剧本只读了一半。
他们以为抢的是个金饭碗,结果到手一看,是个空壳子,真正的米仓,在中国呢。
中方这边压根没跟他们玩什么外交辞令、抗议谴责那套虚的。你不是要抢吗?行。我直接给你来个釜底抽薪。
一张出口禁令,直接拍在了安世中国工厂的大门上。
“暂停出货。”
就这四个字,像往滚油里浇了一瓢凉水——整个欧洲汽车产业,炸了!
大众在德国的工厂第一个喊救命,说再没芯片,11月份就得停产。宝马那边一盘库存,说最多撑两周。奥迪更干脆,两款主力车型直接停产。这每天损失的,可都是几十亿真金白银的美元。
欧洲车企的CEO们,估计当时电话都快打爆了,不是打给中国,而是打给荷兰政府,电话里说的估计也不是什么好话。
“你们到底在搞什么鬼?!”
荷兰这才反应过来。我费了半天劲,“抢”下来的,只是一个在阿姆斯特丹的总部办公室,一堆PPT和几个法务人员。真正能下金蛋的母鸡,那个占了公司80%产能的超级工厂,远在千里之外的东莞。
这操作,简直比“刻舟求剑”还离谱。属于是想偷鸡,结果把自家的米缸给砸了。
就在荷兰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道是该继续硬撑还是跪下认错的时候。剧情,突然神反转了。
主角登场了。
中美在吉隆坡的谈判桌上,坐下来聊了聊。当中方提到那个所谓的“50%规则”时,美国那边立马换了副笑脸,说哎呀,这事儿好商量,咱们先暂停一年,暂停一年。
老大都松口了,中国这边自然也见好就收,暂停反制。
合着你荷兰在台前上蹿下跳,又是冻结资产又是罢免高管,演得满头大汗,结果后台那俩真正的大佬,握了个手,就把这事儿给平了。
你现在去体会一下荷兰的心情。
这就好比你帮你大哥去跟人打架,你冲在最前面,衣服也撕了,脸也花了,结果一回头,发现你大哥跟对面那人正勾肩搭背地喝酒呢。你一个人愣在原地,像个傻子。
最最搞笑的是什么?据说到最后,安世中国恢复对欧洲出货这个消息,可能还得由美国人来宣布。
这画面感……荷兰费尽心机搭了个台子,结果自己成了背景板,还得让美国这个“总导演”上来宣布“演出圆满结束”。这已经不是尴尬了,这是公开处刑。
现在的荷兰,彻底掉进了一个自己挖的坑里。
往前一步,继续跟中国硬刚?别说中国不搭理你,欧洲那帮车企兄弟第一个就得跟你翻脸。信誉?早就碎了一地了。
往后一步,低头认错?那更拉不下脸了。当初那副嚣张跋扈、势在必得的样子,全世界都看着呢。现在灰溜溜地认怂,以后在国际社会还怎么混?
说白了,这事儿从头到尾,就是一场基于错误认知的豪赌。荷兰赌的是什么?赌的是在美国的庇护下,它能拿捏中国。
但它忘了最基本的一点,也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逻辑:谁掌握了产能,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你以为公司是注册地、是品牌、是法律文件?错了。在制造业的世界里,公司就是厂房、是流水线、是那几万名熟练的工程师和工人。这些东西在哪儿,命脉就在哪儿。安世80%的产能在哪儿?在中国。将近一半的收入来自哪儿?来自中国区。
你拿着人家公司的房产证,就想把人家连人带家具都搬走?做什么春秋大梦呢。
所以你看,现在的结果,多有戏剧性。安世中国不仅恢复了出货,还给那帮心急如焚的欧洲客户立下了新规矩:想拿货?可以。第一,签专属协议,不许三心二意。第二,以后别用欧元美元了,改用人民币结算。第三,出货量先砍掉30%,我们得优先保障国内需求。
这哪是恢复供货啊,这简直是城下之盟。
荷兰这一跤,摔得不冤。其实它也不是一个人在摔,它只是整个欧洲的一个缩影。每次美国一使眼色,欧洲总有那么些国家,忍不住跟着犯迷糊,总觉得能跟着大哥捞点好处,结果每次都被卖得干干净净。
从阿尔斯通到安世,剧本换了又换,但内核从未改变:一个迷信旧规则的“精神贵族”,被一个掌握新规则的“实干家”按在地上摩擦。
这事儿也算是把一个道理讲透了。在全球产业链这盘大棋里,当“提线木偶”是没有前途的。你以为你在借势,其实你只是在透支自己的未来。当棋子,就要有随时被抛弃的觉悟。
现在,全世界的聚光灯都打在荷兰身上,就等着看它怎么给这出烂尾的喜剧收场了。
路是自己选的,跪着,也得走完不是?
这事儿你怎么看?是荷兰太天真,还是咱们的牌打得太硬?评论区聊聊呗。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